著名的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说:“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一生。”
我们熟知的民国才女张爱玲,从小被父亲否定、厌恶、殴打,严重的时候,父亲甚至叫嚣着让她去死。
有人说,缺失父爱的女孩,长大后更容易爱上大叔式的男人。张爱玲正是如此,她一直在寻找一份能带给她十足安全感的爱情。她先后嫁了两任丈夫,第一任丈夫胡兰成大她14岁,第二任丈夫赖雅大她29岁。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说:“恋爱是童年关系的一次轮回。轮回,有两层含义,一是重温童年的美好,二是修正童年的错误。”显然,张爱玲属于第二种。
糟糕的原生家庭犹如一颗毒瘤,即便在孩子长大成人以后,仍会深陷泥沼,不由自主地被控制,被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的著作《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是一本关乎心理疗伤的经典之作,讲述了那些被糟糕的原生家庭毒害的人,该如何疗愈自我,活出自由健康的人生。
本书通过作者在工作中接触的大量真实素材,详述了各类有毒父母的所作所为,剖析了这些行为是如何伤害到他们的子女,并且严重影响着子女成年后的生活。
诚如书名所言,本书的副标题“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道出了作者的真实用意,她并非只局限于控诉有毒的父母,而是重在传授方法,告诉那些在糟糕的原生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人们,如何修补性格缺陷,如何重获新生,得到自由和幸福。
本书作者有两位,一位是前面提到的苏珊·福沃德,她是享有国际盛名的心理医师,在多家心理机构和医学诊所担任心理医师,解除了无数人心灵方面的困扰。另一位作者,是影视编剧兼制片人克雷格巴克,曾先后与苏珊合作过多部作品。
好,说了这么多,问题来了,本书究竟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悟和帮助呢?
一、为什么说“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是一句毒鸡汤?
幸福的家庭里,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而在糟糕的家庭里,充斥着的,是冷漠、暴力和恐惧。
一位自媒体人曾在网上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很直白——《说实话,我不爱我的母亲》。这位自媒体人来自于一个糟糕的原生家庭,在他的记忆里,他的父母只会无休无止的争吵。他的母亲强势又刻薄,对他这个年幼的孩子也不例外,一点点小事,都能引来母亲狂风暴雨般的殴打。
对这位自媒体人来说,写这篇文章,是自揭伤疤,也是自我疗愈。然而,不少网友却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批判他:
“你怎么可以说自己母亲的不是?她养你这么大,你不感恩她居然还怨她?你怎么可么这么不孝?”
“不管怎样,她生你养你,你说她坏话是不是过分了?其实父母也无奈啊!”
此情此景,不由让人想到一句话:天下无不是之父母。
是啊,我们的传统文化一直宣导:父母是伟大的,天底下哪有不是的父母?经过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孩子对父母的孝道成了一种“必须如此”的严苛教条。
在这样的教育下,从糟糕的原生家庭中走出来的孩子,直至成年,他们心底那些灰暗的,一直以来难以被别人接纳的感受,尴尬得无处安放。他们有不解,有愤怒,可他们不敢把责任推给父母,只能默默承受。
就如前文提到的这位自媒体人,他对母亲的愤怒和指责成了不可呈现的东西,不管他的怨恨有多深,也不能流露丝毫,假使他这么做了,就会被扣上不孝的骂名,正如在他的文章下面,那些站在道德制高点向他发难的“看客”。
然而,在心理治疗师眼里,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他们懂得其中的苦,也理解其中的痛,他们还会告诉你,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错不在你,而在于你的父母。
心理治疗师不会让你假装圣人,说父母也有他的苦衷,他们会用专业的心理学,引领你走出原生家庭带来的藩篱,与这个美好的世界重新接轨。
二、有毒的父母,各有各的毒。
天下的父母都有不足之处,能够满足孩子所有情感需求的父母并不存在,我们不能仅凭父母身上的不足,就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说所有的父母都有毒。
作者苏珊笔下的有毒父母,指的是这一类父母的负面行为模式持续存在,始终支配并束缚着孩子的生活。
在有毒父母组建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小接收父母释放的各种毒素,从而在心理上造成了难以愈合的伤口。即便在长大成人脱离原生家庭后,他们的思想和言行始终带着来自父母的烙印。
书中列举了数种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大家可以依照具体情况,对自己的原生家庭做个审视和界定。
一类是不称职的父母,他们逃避为人父母的职责,把本该自己履行的责任转移到未成年的孩子身上。比如,母亲终年卧病在床,本应由父亲承担的照顾责任,却强行推给孩子,让孩子在本该享受父母疼爱的年纪,过早地担当起了大人的职责。
第二类是操控型父母。父母操控孩子,什么都要父母说了算,大到上什么样的学校,选择什么样的专业,找什么样的人结婚,小到穿什么样的衣服,吃什么样的食物,事无具细,父母都要横插一手。
除了上述两类有毒父母,还有醉酒型父母、身体虐待型父母、言语虐待型父母,以及性虐待型父母,也就是俗称的乱伦。
有个女性朋友曾向我倾诉,她说自己在十几岁的时候,因为爱美,总喜欢穿漂亮的衣服,喜欢在镜子前欣赏自己美丽的容貌。可是,她的母亲却总是用不堪入耳的话语伤害她,诸如“整天就知道打扮,你可以去做妓女了!”
有毒的父母,他们无视孩子的情感,也无视自己的行为会对孩子的自我意识产生怎样的恶劣影响。孩子长大后,依旧背负着沉重的心理枷锁,记忆中的阴影仍如鬼魅般纠缠不散。
三、如何通过心理治疗,向那个中毒的自己说再见?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原生家庭很糟糕是种什么体验?
底下的留言让人触目惊心:有说放假也不想回家的;有说对人性绝望,时常抑郁的;也有说不想生孩子,觉得这种基因不配流传下去的;更有甚者,说不如去死,觉得自己毫无存在价值……
一个个不幸者用悲愤的文字,控诉的,却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父母,他们在本该最无忧无虑的童年里,感觉不到爱,感觉不到温暖,有的只是难以言说的伤害,以及对长大的迫不及待。他们以为只有如此,才可以离开家,挣脱来自父母的束缚,殊不知,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如果没有有效干预,会影响他们一生。
作者苏珊说,无论父母对我们做过什么,都已经成了不可更改的事实,我们能做的,是我们还能为自己做些什么?如何减少父母对我们的影响?
《原生家庭》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套与父母相处的新模式,让我们得以重新界定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重建全新的自信与自我价值。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你可以从认知方面做调整,不再自我惩罚。
卸下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担的责任吧,归还给应该承担责任的人,比如父母。
其次,克服直面父母时的恐惧。
在这一个环节里,最重要的便是与父母对峙。对峙的目的,是为了彻底克服面对他们时的恐惧,也是为你和父母此后的关系重新进行定位。
该以什么方式与父母对峙呢?
可以选择书信的方式。
在信里将自己多年的感受写出来,内容包括父母曾对你做的那些不好的事,详述自己当时的感受,它们是如何影响自己现在的生活,当然别忘了,对父母提出要求,你需要父母今后如何做。
除了书信,也可以选择面谈。
面谈的时间、地点、面谈的内容都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还要注意的是,与父母双方同时面谈?还是分别进行?
对此,苏珊表示并没有硬性规定。一方面,有毒父母建立起来的家庭体系,不单是父母当中某一方的责任,而是俩人有意或无意导致的结果。另一方面,如果父母的性格、观点截然不同,那么,同时与俩人对峙会显得更容易沟通。
苏珊提到,无论是哪种方式的对峙,最后可能会产生三种选择。
第一种,你的父母对你的痛苦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理解,并且承认他们负有一小部分的责任。
第二种情况,父母对你的痛苦不为所动,依旧我行我素。
最后一种选择,父母勃然大怒,拒不承认自己的责任。那么,你是为了自己的情感健康放弃与父母的关系,从此不相往来,还是继续以前的隐忍模式?
无论是与父母改善了关系,还是疏远他们,维持表面的和谐,或者与他们彻底断绝关系,都意味着你在摆脱过去阴影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说明了你已经打破与有毒父母间原有的、惯性的关系,为自己获得全新的自由与幸福积蓄了能量。
最后,切记,如有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
你必须相信,在克服困难的道路上,你不是孤苦无依,你有坚实的后盾,有指引你正确人生方向的心灵导师。
当你可以更好地把握与父母的关系时,你会发现,你与别人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都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原生家庭》这本书让我们看清了有毒父母的本质,也找到了如何抗衡这种伤害的途径。
有读者评价该书说:“终于明白我那莫名的烦躁、焦虑、愤怒真正的来源,为什么十年前没遇到这本书呢?可惜,早点遇见就能早点解脱。”诚如读者反馈,本书唤醒并拯救了一大部分被原生家庭毒害而不自知,或者曾经深陷澡泽,束手无策的人们。
无数事例表明,中毒的孩子在长大成家后,极易变成有毒的父母,将当年来自父母的伤害转移到自己的孩子身上。这颗毒瘤循环往复,肆意吞噬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理健康。这也是中毒孩子心理治疗的深层意义,他们必须告诉自己:摘掉毒瘤,到此为止,不要成为父母那样的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的出版,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