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4-01-09新官上任

2024-01-09新官上任

作者: 黑雨赋能 | 来源:发表于2024-01-10 09:48 被阅读0次

    “清代地方官及其政治生态”。

    说的是清朝的县官,从上任开始,还有在任、卸任,一整段完整的县官生涯。

    上任说来轻巧,但仔细想想,一个多年寒窗苦读、埋头学习的书生,平时读的是四书五经,科举考的是八股。

    考上进士的时候可能都三十多岁了,接下来要去地方上成为独当一面的父母官,以前读的书其实都不太能帮上忙。

    不管换成谁,突然从象牙塔里转到职场当领导,一下子都会手足无措。

    所以这个上任过程,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移动到县里,还有从心态、技能等等方面,从头学习一套为官之法、处世之道,从书生、秀才,变成一个“社会人”。

    虽然儒家学说教导清代的儒生们当官要当“民之父母”,实际上并不那么简单。

    比如到了县里之后,要怎么打点地方豪强,不听话的下层官吏要怎么管理,民众告上来的案子怎么把握审判尺度,等等,这些都得重新学。

    作者是日本的历史学者山本英史,他的专长就是清朝历史,特别是地方史。

    在《新官上任》中,他别出心裁地收集了清朝官员撰写的官箴书和公牍两种历史文献,来解读清代地方官怎么看待自己的工作。

    这个官箴书,就是清代当过官的老油条写给新官的“职场手册”,向这些读了一辈子圣贤书的儒生后辈传授当官的经验。

    而公牍,就是地方官卸任以后把自己发过的所有公文,编辑成的一本公文汇编。

    这些文书中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包括新科知县如何组建新班子、候任过程中如何抵制物质诱惑、公文内容模板等等。

    地方官一方面作为清朝国家权力渗透到地方的行政官僚,必须满足朝廷和上司的需求,要当一个他们眼中的有能力的官吏;

    另一方面,县太爷需要面对的人情世故、地方民情复杂得很,往往需要调整朝廷的理念,满足地方势力,才能换取他们的合作。

    清朝前半期,是中国逐渐从动荡走向稳定的过渡期。

    理解这一时期的县官眼中的政治生态,就是从一个很内部的角度理解了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

    理解朝廷从京城延伸到天南海北的“毛细血管”如何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维系了一个庞大而又复杂多样的封建帝国,而又最终不可避免地崩溃。

    在清朝当县官,很难。

    县官的难,就在于理想和现实的分离。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说法,但实际上在清代,“民”有各色人等,官也要左右权衡。

    史料大多出自官箴书、公牍,平衡地展现了清代地方官的理想和现实。

    在一个由乱到治的时期,清朝地方官的道德理想更难实现,越是难以实现,越是强调要维护自身的道德水准。

    而清朝高度中央集权的弊病展露无遗:

    既然要强化地方控制,就要地方官和地方势力撇清关系,然而与之矛盾的是,如果没有地方上的胥役、士人,清王朝中央又不提供给地方替代的人手,清廉只会损害县官的行政能力。

    无论是收税,还是诉讼,都要靠一小部分的地方精英来作为清王朝权力的代理,才能让知县好好完成两大使命。

    被称为“衙蠹”的胥役和被称为“劣衿”的士人明明都是以老百姓为代价,实际上补足了清朝地方权力制度的不足,但却被中央的朝廷视为直接行政的阻碍。

    整个清朝都无法解决胥役和地方豪强的腐败,直到清末仍然有报纸控诉这些问题,根源不是道德不足,而是清王朝制度不足。

    儒家的道德理想虽然帮助官僚建立了统一的道德观,试图以个人的慈悲去弥合清朝政治制度中无法调和的矛盾;

    但是在实际的施政中,就会不断地产生不符合父母官标准的行为,最终还要担忧“面子上说不下去”。

    所谓“旧社会把人变成鬼”,在清朝县官的身上,也没有例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4-01-09新官上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zbn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