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转载需要作者授权
样书近日,我的小说集《八十一枚金币》公费出版,全国发行,读者反响强烈。与我比较要好的,长得非常漂亮的,而且高冷的猫娜丽莎女神给我留下了非常严肃认真的文字——
我和王智君相识好久了,在一个圈子里“三言两语”,一起吃过很多次的饭,却从来没有交心地谈过一回,多数时候,饭桌上,我只安静地笑着,听他侃大山,偶尔眼神交汇,他叫我一声“猫儿”(我的网名),说几句话,礼节性地兼顾一下我的存在。
他经常问:“猫儿有心事吗?看着好像不高兴呢?”
我哪里有什么心事,不过是在他高涨的情绪、激昂的语调、满面的红光的映衬下,显得落寞而已。
那天,也是吃饭,我请了四个人,有他,碰巧,他刚刚收到中国文史出版社寄给他的《八十一枚金币》样书,总共五本,正好每人分得一本。
说实话,本土作家的书我没读过几本,不是我眼眶有多高,而是家里囤积的书太多,一头扎进去,就不再想别的了。
我了解到,《八十一枚金币》书稿是被出版社看好后,纳入选题出版发行的,这在当下是相当不容易的。因此,从心里佩服王智君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新成果。暗想:这次,一定要认真负责地读一回了。
《八十一枚金币》是这本书里的第一篇小说,也被用作这本短篇小说集的书名。能当书名的作品,不言而喻,一定是王智君的代表作。
确实,《八十一枚金币》这篇小说曾经被搬上银幕,于2012年1月7日在央视播出,同年获美国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这篇小说叙写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小女孩丫丫日夜想念城里打工的妈妈,奶奶哄丫丫:等卖矿泉水瓶儿攒够81枚金币(5角硬币),金币就显现魔法,妈妈就回到身边了。
一个小小的谎言变成丫丫心中的执念,她对妈妈的思念牵动人心,感人肺腑。几年前拜读的时候,深深打动我的是故事情节和渗透其中的情感,如今再读,人物形象可触可感,每段文字都有满满的画面感,这是作者文字功力使然。
读着这本书,我看到了王老师新闻记者出身的那份责任与担当。《八十一枚金币》自不必说,从《山谷回声》《全家福》《锤子有准儿》《过水面》等许多作品里,我们都能看到他对底层民众的关爱与悲悯。
比如《山谷回声》讲述的是一对没爹没妈的农村小兄妹靠挖野菜卖钱、供自己读书的故事;《全家福》写的是寄人篱下、遭人白眼的农村小孩虎子去城里寻找爸妈,付出血泪代价的故事;《锤子有准儿》关注的是城市特殊群体——站大岗者,通过7个小故事,写他们贫穷、困窘,遭人欺凌;《过水面》写村支书搞形式主义,村民被“社会主义新农村”了,从而得不到救助、在贫困线上挣扎……
作家冯骥才曾经说过:“我喜欢对时代自觉的文学,有责任的文学。因为,有责任的人生是有分量的,有责任的文学不会轻飘飘。”
王老师的文字是扎根大地、反映时代、为底层民众发声的文字。
他的文字里有泥土的馨香,他从不故作高深,而是把作品写得浅白易懂。
记得蒋勋在讲唐代“古文运动”的时候,提起托尔斯泰,他说托尔斯泰觉得俄国农民根本没有机会读书,于是决意要写他们可以看的、文字简单、有故事性的东西,这在当时,被文学界的朋友认为是疯了。
但是,他按自己的想法做下去。
样书内文蒋勋说,“这是一种情怀,也就是把对文学和艺术的定位恢复到对生命本身的关心和尊重上面去”。我觉得王老师就是一个有如此情怀的人。
读着这本书,我看到了王老师身上严肃与沉潜的一面。
《月光少年》中,“我”从一个只读过小学的放牛娃,成长为一名有干部编制的专业记者,全凭一份想当作家的坚定信念。
当别人亵渎自己的理想,“我气得心都哆嗦”,但是,最终“把他们说的风凉话全当耳旁风”。
读书,写作,月光之下,要有多少寂寞的沉潜,才会成就后来貌似一路绿灯的快意人生?
这篇作品的结尾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我”如愿以偿地走进城市里宽敞明亮的办公大楼,那天晚上,登上大楼的顶层平台,去看陪伴自己一路走来的月亮,看到了月亮一圈圈的光环,欣赏着它瑰丽的色彩,“我”忽然想到家里掉碴的残锅、掩面哭泣的妈妈、被自己拿去卖了钱的大黄狗……
这些文字里表现出来的,一个农村贫苦青少年对文学的热爱、对理想的坚守、对奋斗的欣慰、对生活的感恩,多么令人动容!
纳博科夫说:“一个作家,他是讲故事的人、教育家和魔法师。”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常常关注一本书的教育意义,拿这本书说,那篇《爱情》里,一个健康帅气的小伙子爱上一个残疾姑娘,传达了健康的爱情观,真正的爱情应该是从心灵出发的;《系鞋带》中,女儿弯腰为陌生老人系鞋带,女儿心里想的是,等我爸岁数大了,在街上走开了鞋带,有没有人帮他系,这在传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中华美德。
《军犬科迪》《白儿马》这两篇感人至深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爱护动物,尊重生命,是慈悲,是仁善。
《白儿马》有一段描写特别细腻,“我”与瞎眼的白儿马一起在生产队轧过一段时间磙子,活儿干完了,人们“卸磨杀驴”,杀了白儿马,每家分得一份马肉,“我”看着妈妈煮马肉馅儿饺子,锅里冒出白云一样的热气,“我”想象那是白马的灵魂飞起,“冲出低矮的门框,直奔那蓝色的天际,逐渐与飘动的大朵白云融为一体”。
从放牛娃到新闻记者、到作家,从乡村到城市,王老师的追梦人生,让他有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敏锐的时代触觉,他的很多文字都能激起我的共鸣,让我读着的时候,在心里暗暗叫好。
比如《白儿马》中,写“我”在田间地头歇息时的情景:“躺在散发清新气息的草地上,目光透过地表升腾起的气浪,看近处的树林、村屯和远处连绵起伏的小兴安岭山脉,它们都在滚滚的气浪里抖动,漂浮不定。”这是我小时候看在眼里、愉悦在心里,却又说不出来的小美好。
还有《炉果渣》的开头,写贫穷年代供销社对人的诱惑力:“供销社恰似摆在村中的一只偌大的香水瓶,飘荡出的醉人味道能满足各种需求的人群。男人闻到的是酒香味,女人闻到的是雪花膏味,孩子闻到的是糕点和糖果味……”
我小时候村子里也有供销社,真实的生活就是那样的。
还有《老屋的天棚》,写农村糊天棚用报纸,大人给小孩指认上面的文字,进行文化启蒙,细腻的笔触把我带回遥远的童年,尘封的记忆因王老师的文字而变得鲜活。
到王老师的书里走一回,也对他重新认识了一回,决定以后不再对他无动于衷了,确实,他很骄傲,那是因为他有骄傲的资本。
收获图片选自网络向为此付出者致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