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一个年轻人通电话,我用我年轻时的经历鼓励她要耐得住寂寞,要下决心将基础打牢。
她认可我的说法,但她问我当初是不是按照规划好的未来逐一实践的。
我说不是,如果当时我能规划自己的未来,我可能会比现在更好。
我说我当时不过是在无意中做对了。
我小时候很喜欢看书,杂七杂八还真看了不少,所以在行为处事时会有图书给我留下的烙印。
另外我不是特别迷信权威,有时喜欢多想一想。
我告诉她,如果一个人要贴标签的话,那我的标签就是喜欢动脑筋的人。
和别人聊教育也是这样。
我接受的教育经历和教育学关系不大,但有意思的是我曾经两次和教育学擦肩而过。
初中毕业,想考幼师,无奈那时不招男生,只好作罢去读了高中。
高中毕业,考湖南师大体育系,被父母反对,以至于还要专门请了杨帆老师去韶山将我的档案从湖师大退回来学了工业与民用建筑。
所以我说老大的“成功”也是我无意中做对了。
比如在和孩子有限的相处时间中给孩子足够的关注和自由。
关注是发现孩子的长处和需求,以及环境是否安全和合适。自由就是让孩子有自我发挥的空间。
比如尽量创造条件和孩子在一起,带孩子多出去走动以增长见识。
记得一次从深圳坐火车去北京办事,在火车往返路过株洲时让家人将她送到站台和从站台接走。
虽然在北京停留的时间很短,只有一个晚上,我还是挤出时间带她去登了天安门城楼。
单位组织去张家界旅游,我和领导打招呼带着她一起去。
更为夸张的是96年的一天,因为及其偶然的原因,花了不到一万元钱买股票当天就挣了一万元钱,我立刻就请假带着她到上海去玩了一段时间,将这一万元花完。
在她学前成长过程中,只在深圳蓝天幼儿园读过一个学期的中班,但很早就教会她查字典,让她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比如在她上学以后不但不要求她考高分反而鼓励她少学习多玩,尤其是四年级考进实验学校以后,每天晚上还要和我一起追剧。
《浪漫满屋》《转角遇到爱》《大长今》《火舞黄沙》等记忆尤新。
从小培养独立精神,小学就独立和业主旅行团去北京旅游,和绘画老师去土耳其写生。
上学以后就给她买笔记本电脑,鼓励她上网玩游戏,聊天。
为了节约她在上学和放学路上的时间,专门在学校门口租房住了三年。
鼓励她尝试各种方便面(袋面、杯面、碗面)、饮料,同意她经常以麦当劳为主食。
让她养成少穿衣的习惯,结果在成长过程中去医院的次数不但少而且都不算是看病。
她因为看书,周末或者节假日经常熬通宵,但我不批评她。
在她和老师产生矛盾以后,我没有批评她,而是创造条件将她转到墨尔本读书。
现在回头看,我在老大的教育问题上是不是都做对了?
吃安全食物,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不干涉她的学习,为她提供便利,鼓励她开拓视野,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愿意在她成长的过程中花必要的钱。
特别是花钱这一块,现在很多家长吐槽孩子的学习费用高,主要是孩子上兴趣班或者补习班费用高。
我老大她很小时在内地学过一年钢琴,后来就没有请老师教而是买了钢琴她自己想弹就弹。她后面学小提琴等其他乐器都没有去兴趣班,而是在网上找教程自学。
上学以后参加了美术培训,每周一次课,那时便宜,好像是一百元一次课。
到澳洲读书,前面四年是免费的,后面一年才作为国际生继续读书。
到香港大学读书拿了四十万港币的奖学金和五千港币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交换学习的补贴。
但是她读实验小学时每年交了四万元的择校费共12万,租了三年的住房花费十二万六千。
总体看来,她在整个求学过程中的花销并不大。
要知道那时她的同学几乎都在外面补课,多年下来,那个费用真不少。
啰啰嗦嗦写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表达我小时候罗罗杂杂看了很多和功课无关的书,或者说叫无用的书。但是,这一些书里的部分知识已经成为我个人知识体系的一个部分,有意无意地影响了我的行为习惯,影响了我的工作和生活。
这也就说明为什么我会在无意中做对一些事情。
如果你也想这样的话,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多看一些书,尽早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