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者,“仁”也
人者,“仁”也,仁义道德的“仁”。“仁”是会意字,许慎《说文解字》里面讲,“仁”是“亲”的意思;从造字法来说,“从人从二”,是个会意字,即“二人为仁”,人和人之间有一种亲近的关联。这个“仁”更有甚深的含义。
古代的“仁”字,上面是一个“千”,下面是一个“心”字,从千从心。由此会意,“仁”是千心,很多心。古人有句话“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虽然人的面貌千差万别,性格各异,但那个心就是一个。
“仁”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两横,一横指“天”,一横指“地”。你能够和天地合为一体,能达到所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的境界,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在《论语》里面,很多处都讨论“仁”这个概念,“仁”可以说是儒家最核心的一个概念。
但《论语》里面并没有给“仁”下一个标准的定义,而是因弟子不同的提问给出了不同的回答。虽然如此,却有一个最重要的回答,是针对颜回的提问,即“颜回问仁”。
颜回在孔子弟子之中,是上根利智,子贡、子路可能是中根器的人。除了颜回,像仲弓、樊迟、子贡、子张、司马牛等众多弟子也问过“仁”,孔子随顺他们不同的根基,都有不同的回答。
颜回问“仁”,孔子和盘托出了:“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我们看这些可能都是一头雾水,什么意思呢?真的,这里面有形而上的东西。克己复礼啊,你能够把自己的私欲,这些与天道、天理违反的东西降服住,回归到“礼”(就是道理,本体性的境界),那天下就“归仁”了(天下一切万物、人都归到了仁的境界)!
这就有点像《楞严经》讲的“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 就是禅师们常常讲的“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啊。
颜回又“请问其目”,具体有那些内容,如何保任此心?孔子答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四勿”: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个境界看似简单容易,其实一般人很难达到。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后世称之为“复圣”,相对孔子而言,是“具体而微”,也就是一个缩小版的孔子,他也只能做到“三月不违仁”,跟“仁”的境界相应,安住在“仁”的境界最多维持三个月啊!那孔子的其他弟子可能十天八天、三天两天不违“仁”,甚至一辈子都找不到感觉。
上根利智谈本体,这就像参禅的禅和子来问:“什么是佛?”师父说:“汝即是。”大梅禅师参马祖: “什么是佛?”马祖答:“即心即佛。”当下承担,就有住山的本钱。颜回问“仁”也有这种感觉,他就是当下承担了,“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意思是:我颜回虽然不聪敏,但愿意终身实践这“四勿”。
其他人问“仁”,孔子就回答:“爱人。”“其言也讱”“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功能作用来讲,也可以说得通,但不是谈本体性。
所以要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他的行为、境界就得要跟“仁” 的境界相应。那如何相应?这里列举了四种:仁慈、恻隐、自利、克念。
首先是仁慈。人要有仁爱之心,如果能切入到同体感,这种同体的、无缘的心,就会生起同胞心、兄弟心,就会当下体会到“四海之内皆兄弟”!这有点像佛教讲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意思。由此就生起了恻隐之心。
恻隐之心就是同情心、怜悯心。《孟子》里讲恻隐心,说一个小孩子在井边玩耍,他不了解那种危险,将要掉下去。当一个人看到小孩子快要掉下去时,着急想要救他的心,就是恻隐心。不管是不是自己家的小孩,赶紧要帮助他,让他离开那个危险的地方。
这个“仁”就应该要有这种恻隐之心。所以孟子讲人有四端,“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如果连恻隐之心都没有,就不是人。
第三就是自利。自利不是自私自利的意思,是说作为仁者,是任重而道远的,首先自己要修圣贤之学,作圣!
《尚书》讲,作圣的学问,是“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但我们现在人读《尚书》都会看得一头雾水。
什么叫“克念”“罔念”?什么叫“作圣”,什么叫“作狂”?这个是讲如何希圣希贤啊!“自利”就是《大学》里面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家看《大学》中的这句话,不要理解成:哦,念完高中念大学。不是这个意思。
这个“大”是从心性上来说的,心性其大无外。心性之体为“大”。这个“学”是觉悟的意思,由“体”升起觉悟之“用”,或者通过觉悟的修德来领会、切入到本体的本觉,这叫“大学”。
“大学”的学问,首先就是“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光明的性德。首先要了解,我们有光明的性德,所谓的圣人之性,但那光明的性德被物欲所遮盖,所以你一定要去修行!
修行就是“明”,就是使这个本有的明德显现出来,光大出来。你能够做这个功夫,就是儒家讲的“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能够做这些功夫,就是在自利。自己把明德彰显出来的这个内圣的功夫,这叫自利。
你完成了自己的修养,就要去利他,利他就是大学的第二句——“亲民”。
这个“民”就是“冥”,是说一个人的内心还很暗冥,还没有通过修身养性把光明的性德彰显出来,所以你要去帮助他,这就是利他。
“在止于至善”,就是自己的明德、他人的明德都彰显出来了,安立到至善的境界(就是天地之道,就是诚,至诚的境界)。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至诚是天道,使之达到至诚是人道道。
一个人要具有同体的仁爱之心,具有恻隐的恕道精神。儒家文化讲“恕道”啊,就是深厚的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这被称为道德黄金律!
进一步你去利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好东西你尽量也要让他人获得。如果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的话,那就叫作残忍!
所以自有人类以来,国与国之间发生的战争,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争端,都是由于缺乏这种同体的仁爱精神所导致的!
如果有这种仁爱之心,不仅会保护同类,也会保护异类的蜎飞蠕动、飞禽走兽等动物,乃至会保护无情的山河大地,因为这些都是跟我们同体的!
你伤害了他人等于伤害自己,你吃了其他的动物,最终也会被这些动物所吃!你破坏了生态环境,最后反弹过来的是自己倒霉。这都是“人者仁也”的内在法义传达的信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