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会从历史中读出弦外之音

学会从历史中读出弦外之音

作者: 一言一影 | 来源:发表于2020-09-14 20:06 被阅读0次

    历史是什么?在读《历史学是什么》之前是有很多认知误区的。这本书从“历史的来历”、“历史的类型”、“为什么要了解历史”以及“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四个方面展开,带领我们深入浅出地进入一个新的世界。通过这四个方面的阅读,我们会发现“历史学”原来是这样的,同时也深刻理解了,没有一门学科是简单的,一个“字”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个什么故事。

    01 历史的来历

    这一章从历和史两个字的意义开始说起。

    “历”:从象形来分析“历”,是指人穿越一片森林,繁体字中下部有“止”,中间有“禾禾”,说文解字中提到,历,有“过”和“传”的意思。“过”是指空间上的移动,而“传”则是指时间上的移动。最早的“历”是个动词。人类的发展是生存需求的必然结果,是不断发现、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渐渐地,人们发现日月星辰的变化好像有一定的规律和重复性,这样就和一定时间段挂起勾了。而历也就有了“历法”这样的名词含义,人们根据总结出来的历法来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比如“春耕秋收”这些无比重要的活动。

    “史”,最早出现于甲骨文,经常和一些相应的代表职能的文字一起出现,比如“大史、小史、御史、内史、外史、西史”等等,也就说明“史”已经被分化成各种不同的职责范围。做出这样的推测是根据刻甲骨文会遵从字数最精简的原则,能用一个字说明的,肯定不会两个字,由此也就看出我们在殷商时期就有了在“史”方面的细致分工。根据史的字形,即手持“中”(簿书)之人,则“史之职,专以藏书、读书、作书为事”——王国维《释史》(《观堂集林》卷六)。也就需要把国内外各种大大小小的事务根据时间地点人物做记录,不局限于天相,所以史比历的范围更广。但“历”需要更专业的人来记录。因为“史”的过程是需要记录时间的,也由因此离不开“历”。

    “史”其实是可以独自承载“历史”一词的含义的。在我们国家,“历史”两个字代表“史”的说法是梁启超首先使用的,出现于19世纪末,来源于日语的译义,而这两个字又是日语对中国文字“借词”的使用案例。

    之前理解的“历史”,以为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是某个时间点发生了什么事件,是一种客观存在,读完这一章才知道,自己之前理解的概念是指“过去发生的事实”。过去发生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不一定会成为历史,只有被人选择性地有倾向性地记录后才能成为历史,其本身具有主观和片面的特点。历史学家也是试图走在发掘真相的道路上,却永远没有终点。今天的真相可能会成为明天的谬论。

    过去的发生离我们那么远,看不清楚尚且可以原谅,但身边天天发生的事情竟也不能看到真相。很多人在讲述,很多人在倾听,很多人在传播,越来越多的渠道,越来越多的发声空间,越来越多的信息,为什么感觉距离真相似乎越来越远了?

    02 历史的类型

    历史的类型是从五个方面分类的,包括:时间系列、空间系列、人物系列、内容系列以及另类历史。同一本史书会因不同维度的叠加而分属为不同的系列。

    时间系列从一本书选择的历史时间段的角度来定义,主要有通史和阶段史,通史顾名思义是贯通的,贯通的是研究对象发展的始终,即从其出现到当下整个时间历程;而阶段史就是在整个人类历史中切割出某一片段,这个片段如果是一个完整的朝代,那就叫断代史,更多的是根据研究对象相对完整的发展断限来切分。

    在空间系列上,是根据区域内部的共同性以及其与外部的差异性来划分的,可以从世界范围到更小的街区。

    内容系列主要包括综合史、专门史、史学理论、资料汇编以及年表历史地图等工具书。综合史涵盖了特定区域内所有的方面,包括政治、文化、经济、军事、民族等;而专门史则是指涵盖在综合史的某一专项,比如思想史、经济史、文学史等等类别;史学理论是研究历史学的理论、方法论以及史学史,其研究对象是“历史学”。资料汇编也包含两种模式:纯攒资料的和需要攒完再考证和评述的,这里有要注意因编年的方法(干支、年号)导致的错误解读(一年多号、一王多号等,感觉和改昵称一样)。

    人物系列则包括个人和群体两个系列。个人系主要指为人物做的传或者在一定时间内某个重要人物的言论著作等集合。群体系列则有更多的分类,包括了家谱、专门群体(某一类别的人物集合)以及学案(记录儒家各学派人物的著作)。家谱是正史地方志等的重要历史补充资料,应该比人口统计更准确,同时因为家谱一般都是在管理制度的上层面,很难涵盖中下层人物的历史记录,可以从其家族组织、礼仪制度、管理方法中窥得时代的社会各方面的色彩。这里有两个概念需要注意:拟制血案以及郡望,可能导致追根溯源时的大bug。

    通过对历史类型的了解,可以清楚地知道历史资料的选取原则,明白自己读的书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定位。

    03 为什么要了解历史

    这部分包括了9个小结,从董狐的力量到春秋笔法,从太史公的地位到历史的“资治”作用,讲述了历史记录发展变化的过程,以及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因素,也因此让我们明白了看历史应该用什么样的视角。

    读“为什么要了解历史”对我来说感触最深的是“走出庐山”这部分内容,书中谈到“我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常常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但又往往丧失了自信;陶醉于昔日的光荣,却不能正视今天的落后,满足于道义上的胜利,而不计较人力物力的损失;只重视文化取向,而不考虑国家的实际利益。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还不够吗?”

    书中是从国家层面引发的探讨,但其实我们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就是和国家对自我的定位是一样的,国家只是一个放大了的有很多个体组合在一起的群体,但思路是相通的。

    为什么我们国家在晚清时列强们都虎视眈眈地把大炮架国门口了,还没感觉到?就是一直以来培养的强者思维,没有遭遇过外来太大的挑战,顶多是内讧,今天这个灭了那个,明日那个又被别个所消灭,强者不一定恒强,强只是在你的视野中的强而已。当你看不到远方或失去目标时,就无法正确地定位自己,就会出现判断偏差。

    谈回个体,为什么对自己评价不够准确?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同时也有主观的作用。

    客观方面体现在我们的眼界不够宽,视角不够高。就如手里拿着一部手机天天在拍微距一般,自己所有的优点和缺点都会放大,但更多的是优点,会出现自我膨胀。这就可以解释高中毕业时的学霸一进大学各种的不适应是如何产生的了。

    眼界不够,其实只需要去调一下焦距,分析环境,找到位置,剩下的就是思考如何能踏踏实实地去缩小差距,是不是很简单?

    04 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

    了解历史的第一步当然是阅读史料了。能阅读史料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的素质:

    ①能读通古汉语的能力。能熟练地驾驭古汉语就相当于拥有了翅膀,可以在原版资料中自由飞翔;不然,我们只能去品尝被别人解读过的认知,相当于在沟通的渠道中多了一个传输环节,那么接收到的解码信息已经或多或少地失去了最原始的样貌,也意味着早期信息在传递中不断地走形失真。而早期的史料是没有断句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资料,都是后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的,断在不同的地方,有时意思会截然相反,因此而做出的推导也会大相径庭。所以,要更自由地了解历史,必须培养自己古汉语的能力。

    ②实地考察的观察力。史料选择不拘一格,不仅仅要从史书中获取信息,还要从各种文字以外的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内容,比如实地考察。实地考察能获得与文字截然不同的感受,也因此会对文字有更深入地理解。就像是破案时侦查现场,凡是发生的事情必定会有痕迹,而探案高手是那种首先能从案发现场获得有价值信息的人,而历史是发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虽然早已经物是人非,但有些古迹却会一直随着时空的变化而留存下来,等着人去发现它。

    这让我想到之前看到的一个广告,大概意思是:别人家的父母带着孩子游世界,你却把世界给孩子带回家。我当时看到就觉得很好笑,这种体验能一样吗?即使是有高超的信息技术,怎么也不可能比得上现场考察的体验。随着光影的不同、天气的不同、遇到人的不同、同行的人不同等等都会因此而变得更有意义,那是一份珍贵的记忆,与各种维度的信息有关,而不是仅仅拥有停留在虚拟世界的感受。

    ③能透过表象看本质的洞察力和逻辑推理力。历史的记录因为时代的不同,真伪度有很大的差异,距离我们近的历史,还有机会从现在活着的经历过历史的人身上,探寻到一些更能反映真相的体验,或许还有机会去纠正错误的历史记录;然而,离我们久远的历史,就只能以真真假假的外表留存在形形色色的被各种手段处理过的史料里。

    ④切记不可尽信。要了解历史,要有辨伪求真的精神。即使是那些已成定论的事物,也是不可轻易相信的。要敢于怀疑一些看似铁板钉钉的历史,今天的正确可能是昨天的错误,反之亦然,对于历史的探寻,是永无止境的,为的就是锲而不舍地去求得那份“真”。

    有了以上这些能力和精神,才有可能具备对于史料的鉴别力,然后可以更加广泛地搜集可能性的资料,了解历史,不仅史书是历史,任何典籍都是历史,不仅包括国内的,也包括国外的。那么了解国外的历史,还存在一个语言的问题,和古汉语学习是一个性质,要懂得那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所以研究历史,穷尽一生能研究透彻一个片段已属不易,这是一段孤独的无尽的探索之旅,需要带上的就是力求客观的眼睛和心灵,而这本《历史学是什么》就是一个为我们开启历史这扇门的好导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会从历史中读出弦外之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zct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