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2015年写了第一首词《丑奴儿》以来,至今已有六年。六年来摸索学习,也有了一些自己的风格,如今也敢斗胆自称“婉约派词人”。
最喜欢的是李清照、纳兰性德的词。人们之所以喜欢诗词,不外乎两点,而这两人的词尤其有这两点:一是美,二是真。
诗词为什么美?文字性的东西有一个特点,就是表达越模糊的越有美感。一部用词严谨表达清晰的《刑法》,怎么会有美感?而诗词,是最模糊的文学形式,故而美。
为什么真?诗词是唯一一种能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将所有复杂的情绪跃然纸上的文学形式。现代诗也是,外国诗也是。
表达模糊却真实,这看起来确实矛盾,但我能感觉出来,矛盾只是在表面上的,内部绝对是统一的,只不过我解释不出来,只是感觉。
就是感觉。诗词的的确确就讲究一个感觉。看起来矛盾,但自我感觉里却是统一的。
填词四年,有一件事至今百思不得其解:填词到底要不要符合格律?或者说未严格按照格律要求填出的词,能否被称为词?
这就又是一个矛盾的点。
不用按照格律?反正我写的词,都是按照格律来填。这个字要用平声、这一句要上一下四、这句首字豆领三句、这两句末尾用叠字、这两句要对偶……反正我都是按着这个来的,古人也是。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按照格律来填。
尊重传统?没有,因为我填词从来都用新韵,也知道用传统平水韵的歧视新韵,但我却嘲笑他们守旧不化。
格律是底线?也不是。我填词偶尔会有一、两不合格律,该平声却用了仄声,或该仄声用了平声,但却不想改。我也发现古人填词,也多有此现象。比如李清照有一首小令,竟用错五、六字!但你能说这首词不是词吗?
红楼梦中有谈到过这个问题,大概是说有了佳句,就不用管平仄了。但佳句也没有一个标准——也是凭感觉。
也许诗词这种东西和美一样:你无法定义出什么是美,但一件东西摆在你面前,你是可以判断出他是美还是不美的——凭感觉。
也正因此他,美通常被错误地认为是主观的。但其实不是。美是客观的、具有普遍性的。
诗词或许也是这样。
柳永算是第一个历史上留名的真正意义上的词人。若是像木匠拜鲁班、相声演员拜东方朔、厨师拜易牙,我辈当拜柳永。可我相信即便是柳永,也没能掰扯清楚什么是词——他也凭感觉。
所以无论新韵还是平水韵,平声还是仄声,有两种东西,词人是一脉相承的——美和真。
除毛主席外,近代少有出名词人,仅王国维算得上稍稍有名。一首《清平乐》,我很是喜欢。
垂柳庭院,院落双飞燕。
翠幕银灯春不浅,记得那时初见。
眼波靥晕微流,尊前却按凉州。
拼取一生断肠,消他几度回眸。
也有诗人,近来流传较广的,当为马东所作,被相声界用为定场诗的一首《无题》。
伤情最是晚凉天,憔悴斯人不堪怜。
邀酒摧肠三杯醉,寻香惊梦五更寒。
钗头凤斜卿有泪,荼靡花了我无缘。
小楼寂寞新雨月,也难如钩也难圆。
果真一脉相承!
所以词就是词,诗就是诗;不是词就不是词,不是诗就不是诗。要说出个原因,那只能说——我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