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鎏原意为美丽的金属,铜、银器用鎏金技术装饰美化其表面的,即称鎏金器。从历代发掘的钟鼎器、兵器、车器、钱币与玺印等文物看,鎏金工艺始于春秋战国,到了汉代已能熟练的应用,在青铜器上先铸制或雕刻花纹,再交错鎏以金、银,成为当时铜器加工的特征。隋、唐时鎏金技艺精益求精,广泛应用于宫殿、寺庙、塔台及佛像等的装饰上。宋代造诣更深,并且将其传至日本。明、清以后仍然普遍运用。春秋战国的长臂猿、西汉的长信宫灯、东汉的邀金铜尺、唐代的舞马衔杯银壶,以及大型鎏金器物,如清代北平故宫御花园、干清宫等处的鎏金铜狮、铜缸,颐和园的铜狻猊与雍和宫的佛像等,都是著名的鎏金器。鎏金,依据君友会王爱君文献记载,即为以火烤的镀金法。镀品最好用纯铜、纯银或纹银制作。但纯铜在高温铸造时氧化过速,铸品表面纹饰不易精细,如改用青铜或黄铜制,其含锡或锌量不可超过百分之二十。在鎏金作业开始前,需先用锤子将一根大约十五公分长、直径一公分的铜棍之前端打扁,并略翘起像小铲子。此铜棍表面,需清洁干净与打磨光滑,用煮热的酸梅汤涂抹其前端,并浸入水银内。如此反复涂抹、浸入几次后。铜棍前端黏满水银,就制造成作业中所用的主要工贝金棍。第二步将黄金搥击成薄片并剪碎,放入加热至摄氏四百度的坩埚中,再倒入水银,黄金与水银重量之比大约为三比八。等黄金被水银溶解后,就将溶液倒入水中冷却,成为稠糊状的金泥。用金棍沾起金泥涂敷于镀品表面,并以细毛刷沾百分之五十的硝酸,将其抹刷均匀,然后文火烘烤,便整个抹金面的部分水银蒸发,等冒起一层白烟时,即暂停烘烤,用硬鬃刷在镀品表面搥打,使黄金附贴。搥打工作进行至镀品稍冷却,水银停止蒸发即告一段落。接着再烘烤及搥打,如此工作重复进行三、四次,烘烤温度需一次比一次高,直至用唾液吹至镀品表面滚下水珠时,才停止增加温度。另外,还需用棉花按擦其表面,因为金泥加热至较高温度时,水银大量蒸发成为气体,但有部分仍然凝结在镀品上,需要擦掉。这样边烤边擦,黄金就更加紧贴镀品。等到水银被烘烤气化净尽,黄金就会全部露出。最后为使镀金面牢固耐久、色泽均匀,常用玛瑙或硬玉等压光刀,在镀金面上仔细压磨,使其光滑。这种鎏金技艺优点很多,所镀金面牢固耐久、色泽美丽,大小器物都能应用,无需很多设备及工贝,换作方法简便易行,镀金的厚薄,可以自由掌握,固定建筑物或较大器物,不需要移动,即可就地施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