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高考必考的一大块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高考全国卷的文章一般考的都是传记?那么,人我们要思考的是:什么样的人会被做传?可能有的人会说,当然是流传千古的人会被做传了。问题在于,是他先被做传流传千古了还是流传千古才被做传了?或者说,我们需要更深层次的探讨一下:什么样人会流传千古?德才兼备的人?对,仅仅德才兼备吗?有没有德才兼备的人没有流传下来呢?答案肯定是有。几千年的历史怎么可能就这么几位呢?那么,他们有哪些共同特点呢?
这就需要看传记是怎么做的了。正史做传会记哪些人?很显然,是官方认同人。不要忽略作为史学家他们记述历史是有所取栽的,也就是说,他们只记述他们愿意被后人看到的。当然,有些可能不是有意隐瞒,是介于资料的残缺造成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肯定有一些是会被隐瞒的。既然是正史,为帝王将相做传就是他们的使命。作为高考不太可能考帝王。一般考的就是将相,所谓的将相就是文臣武将。
首先,看文臣,文人如何步入仕途?那就要看朝代了,一般隋唐以后就是靠科举取仕。之前就是两种,要么出身,还有一种是察举制(也就是推荐)。要么靠就是靠血缘,要么靠德行。毫无疑问,他们都是官员。这样的话,被做传的人几乎都固定了,那就是高官,德才兼备。
那么,他们会有怎样的类似的遭遇呢?或者说,他们的人生轨迹有什么相似之处呢?那就是,他们活动空间一般是中央(朝廷)和地方。在朝廷,他会和皇帝和大臣发生关系。和皇帝无非就是国家的政事,进言上策之类,两种结果,一种成功,被宠幸,升官。一种失败,被贬官,到地方。第二就是和朝中的大臣发生关系,这里主要是奸臣,斗争结果也是两种,一种成功得势,一种失败失势。失败要么被打击报复。要么,被贬到地方。到地方一般就是整顿民风民俗,抓奸除恶。兴修水利。然后到死,要么,郁郁不得志而死,要么死的很风光,皇帝褒奖补赠等。基本就是这些,把握住这个基本结构,读之前先有这么个框架就好了。下来就是文本细读,就是具体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为什么官职上和什么人斗争,结局怎样。考察出错的也就这么几个地方。
下来是武将,作为武将的经历没有文臣那么复杂,一般就是,在什么地方,打了什么仗,败了还是胜了,胜了升官,败了,被俘。投降了,宁死不屈了。死了之后,皇帝怎么对待他的。无非就是加封下荣耀,惠及子孙……
总而言之,传记是实用类文本,主要是叙事。最多牵涉一些形象,不过高考也考不了这么深。就是,对于事件的记述有没有出入。简单点就是人时间地点事件对不上号,难点就是结果可能表述上有出入。
顺带说一下,我讲文言文不讲语法,不讲句式,不讲古今异义,不讲通假字。因为这些都是用现代人的眼光读古文的。再说,考试不考语法。考察的重心是,你有没有看懂文章。如何看懂?像古人写的思路去看。所谓的翻译就是把文言文变成白话文。就是变成符合现在人说话方式的语言,你不是中国人吗?那还用讲语法吗?换句话说,你不懂语法不照样说话吗?两三岁的孩子不也会用语言表述自己吗?问题关键在于你看懂古人说什么了吗?看懂了,好,用你的话把他说的重复一遍。看有没有出入,有没有表述不准确,逻辑不清的地方,如果没有,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