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我是西陆华胥。
今天分享的听书书目是《幻象》,这是一本有60多年历史的经典作品,揭示了媒体传播中「伪事件」现象、特征及其制造逻辑。
什么是伪事件呢?这是相对于媒体上报道的真实事件而言的,指的是被制造出来本不会发生的事件,比如那种博人关注的网红事件。
1.听书笔记
01)伪事件成功的秘诀,就是用事实的暧昧,制造真相的赝品。它不需要你仔细思考,而是希望你顺着它的逻辑,完成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
02)文字时代培养的是一群追求理性思辨的公众,图像时代培养的是一群寻找感官刺激的公众。
03)伪事件是图像革命所引发的,目的是填补我们对于这个世界不切实际的期待。
04)镜像效应:在伪事件包围的环境中,我们以为自己看到了更大、更远的世界,但其实我们都在照镜子,看到的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期望。
2.听书感想
在新闻传播学领域,这本《幻象》的地位很重要,它不仅提出了「伪事件」这个概念,而且深刻影响了诸如《娱乐至死》等经典作品。
因为书中就媒体现象的洞察,直击本质,穿越了时间。
成书时的背景,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由于摄影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媒体快速向图像媒体发展,人们观看图像的成本降低了,图文报道、电视新闻进入人们的生活。
可是过程中却出现了让人深思的情况:本该有图有真相,结果却是伪事件出现。
新闻因此更加戏剧化,传播也变得更容易,只不过公众却无法了解到真实事件了。
如今进入互联网传播,尤其是短视频等流媒体出现后,依然如此,伪事件不仅存在,而且在生活中已经司空见惯。
各种标题党的内容,各种被制造的话题,各种美好的明星人设,各种人造的网红景点,各种持续反转的新闻,一再刷新人们的认知。
尤其是,当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带来千人千面的时候,每个人面对的都是相对独特的信息,如果洞察力、判断力稍逊,自然很容易被带偏。
不禁想到了「未经批准进入罗布泊4人遇难」事件。
估计当事人曾经很关注沙漠探险,看到网上很多大漠孤烟、辽阔无边的壮美景象,读过很多沙漠探险的攻略方法,因此才打定主意去探索一番。
结果,网络上的信息,并不是全部的真相:
美景之外,沙漠环境中的巨大风险被弱化了;攻略之外,周密准备以对抗不确定性的实践被略过了。
好像沙漠探险就是成群结队、准备补给、长驱直入那么简单。
可是真实世界,跟媒体传播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因此探险者们出现补给不足、车加错油、联系不上等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一场充满期待的探险,经历了意料之外的冒险,成为了有去无回的遇险,让人痛心。
昨天看到何帆老师的一个观点,特别值得记录一下,用来提醒自己警惕真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的不同,在这里分享给你:
「互联网并没有让我们变得全知全能,相反,它把我们禁锢在各自的信息茧房里…千万不要认为你在网上看到的信息就是真实的世界。」
网络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需要保持警醒、批判看待。
你我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