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孩子进步 父母要先成长。
——对孩子的需求要认真回应。
——要懂得说出自己的选择,不能只说你的决定,也要把背后的原因说出来。
——给孩子安全感,孩子才愿意说。
——孩子的问题,大部分都在大人身上。
大人先整理自己的内在,孩子的问题就解决一大半。
——正向回馈绝非虚假地响应,也非随意赞美。
其目的不是为了讨好孩子,也不是为了敷衍孩子,虚伪地跟孩子说“你好棒!”无助于孩子的成长。
“鼓励”与“赞美”若只是从表象层次出发,比如名字、表现与结果,无形中把孩子导向注重成绩,无法接受挫败的结果,将使孩子不敢面对真实。
正向的赞美和表扬,一定得针对孩子的努力。
——环境影响孩子一生,所以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每个人都花期不同。
有的花,很快就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
不要看到别人的种子已经长大开花,自己的那颗还没发芽就着急。
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
大人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细心灌溉,相信孩子,静等花开。
——建构一个妥善的教育环境,首先要有意识地建立主体文化。
——父母要学会自律,身教是良好的互动模式。
——和孩子一起阅读是最有效的陪伴方案。
——教育最大的困难,是当事人较少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常常只是想要解决问题。
因为文化非旦夕形成,常常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熏染而成的。
若是深入探索家庭文化的养成,才能发现问题绝大部分来自父母自身。
因此家长应重新选择对待孩子的方式,并且意识自己的家庭习惯,进而建构优质而良善的家庭文化。
——给孩子讲正向的故事。
——想要建立有文化的生活,必须落实具体有意义的活动、良好的习惯与说话方式,并且长期且有意识地进行。
当这个文化被建立以后,想要改变这样的习惯,要比建立那样的文化,困难得多。
——团队里面的规则,最好清楚、简单、取得共识、合情理,并且具体可行,才会具有制约与保护的力量。
——对话中尊重及联结孩子感受:
1.专注聆听。
2.不是先解决问题,而是先学会陪伴。
3.当觉察孩子可能有情绪,除了给予接纳之外,语言中可以重复孩子的情绪:我知道你很生气/难过/害怕......
4.对话中联结孩子的深层感受(渴望),在对话中或情境中,让孩子感受自己是:有价值的;被尊重的、被接纳的;有意义的;有所选择的,为自己负责的自由;被爱的;有安全感的;被信任的。
(本书分享完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