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学校在微信群里布置作业了「诗配画」,要求一年级的小朋友,写诗,然后配合诗的内容自行作画。并且在群里给出了一些示例图。
嗯,图文很般配 这是小朋友画的还是家长画的啊? 纳尼?你 tmd 在逗我?我们家的小朋友,一开始,照着书上,画了几只「鹅」,写了《咏鹅》 这首诗。当然,从大人的角度来说,不管是画的鹅,还是写的字都很幼稚,甚至可以说很丑。但,这是小朋友独立完成的,对于勇于尝试的行为,我一贯持鼓励态度。
然鹅,有了上面三幅图做榜样,家里人开始焦虑了。爸爸说字不能这么难看,妈妈说画得不像天鹅,爷爷说水应该在字的下方,奶奶说......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重画!
小朋友一边抹眼泪,一边重画。
我想,他原本很快乐的写字画画,原本想画完后得到家人的鼓励和表扬,谁知道当结果出来后,等待他的,却是一致的否定和怀疑,此时此刻,他心理一定很难过。也许会开始讨厌学习,讨厌做作业,讨厌去学校。原本很快乐的学习过程,最后这样收场,而在这件事情中,没有人认为自己错了。
对于小学教育来说,这是谁的错呢?
教育的目的
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漂亮的汉字,漂亮的绘画,能歌善舞,多才多艺,英语像母语国家孩子一样流利,然后呢?
难道我们追求的,只是让孩子在家里来客人后即兴表演,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么?难道我们追求的,只是成绩单上的分数,好让自己说出去很有面子么?难道我们追求的,只是让孩子成为自己炫耀的战利品吗?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巨婴国》,绝大部分中国父母其实就是一帮没长大的巨婴
幼年时,他们习惯于炫耀大人;成年后,他们习惯于炫耀孩子
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说不清,但我对下一代的目标,是让他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而不是父母心中的「听话的孩子」。听话固然好,但我更希望他的听话是建立在他自己充分理解后自我判断的选择,而不是家长说什么就是什么,那不叫听话,那叫「盲从」。
老师们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因材施教这种事情我都不想说出来了)
现在老师们在做什么呢?
记得我当年读小学的时候,可是被老师折磨的死去活来的,课文不背完不准走,还要挨打。当年我可是没有少挨教鞭的。
现在的老师呢?下午3点半准时放学,所有作业抄在黑板上,家长回去自己教孩子。孩子字写的不好,要求报书法培训班;孩子数学不好,让报课外培训班;反正只要学习不好,家长自己想办法去,和我老师无关。
似乎有一条线将老师和家长彻底割裂:在学校,老师负责;放学后,家长负责。两者之间泾渭分明。老师很少去做任何更进一步关心孩子的举动,更别提像当年我的老师一样,去主动家访了。
教材
对小朋友来说,背诵古诗词诚然能够对加强传统文化的认知。从小到大,也有不少常年盘踞在小学教材中的诗霸,如《离离原上草》《白日依山尽》《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等,这种诗词朗朗上口,又好解释,很容易让小朋友产生兴趣。
但不知道哪位脑洞大开的教材编纂者,把一些明显难度超高的诗加入到小学一年级的辅助教材中。
我就问一个问题,看这篇文章的人,有几个听过《花影》这首诗的?
前两天的家庭作业,背古诗,注意哦,是小学一年级的家庭作业哦,注意哦,小朋友字都认不全哦。
花影
作者:苏轼 (宋代)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说实话,我很惭愧,作为一个成年人,我自己一没听过这首诗,二看不懂这首诗,三不知道这首诗想说什么。
请各位告诉我,作者在这首诗里面想表达的是什么?
我 tmd 百度了一下
重重叠叠: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瑶台:华贵的亭台。
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
这两句说,太阳落了,花影刚刚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解释
花影本来很美,为什么诗人这样厌恶它呢?这其实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是苏轼慨叹他的政敌-----所谓"熙丰小人"----在宋神宗死去、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时,全被贬谪(刚被太阳收拾去);而到高太后死去、哲宗亲政时,又全被起用了(又教明月送将来)。王安石变法失败失势后,被说成“大奸大恶”、“人神共愤”,和他合作主持改革的“新党”(韩绛、吕惠卿等)则被称作“熙丰小人”(熙宁和元丰都是王安石当朝时的年号)。
好惭愧,我都不知道这些历史......
原来诗人是用讽喻的手法,将重重叠叠的花影比作朝廷中盘踞高位的小人,正直的朝臣无论怎样努力,也把他们清除不掉,去了一批,又上来一批。诗篇反映了诗人嫉恶如仇的态度,而又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全诗构思巧妙含蓄,比喻新颖贴切,语言也通俗易懂。
请问各位大佬,这个寓意如何向小学一年级,连字都认不全的小朋友解释?
这帮编教材的傻逼,什么内容该给几年级的学生,你们 tmd 心里没点逼数么?
家长呢?
在毁掉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实际上是帮凶。只不过,我们做的「恶」是在「爱」的名义下进行的。
看完《巨婴国》之后,深刻觉得自己身边有很多人就是心智还未真正成长的巨婴,家长对「权威」的言听计从,很少有自己的思考。
我们过度焦虑,生怕孩子错过任何进步空间
我们总是以爱之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
我们总是舍得给孩子花几万报名培训班,却不愿让孩子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我们总是抱怨陪孩子的时间太少,但却一边陪孩子一边刷微信
我们很少去分辨是么是孩子需要的,什么是我们觉得他需要的
...
中国的家长,总是喜欢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这不是一件很搞笑的事情么?
自己年富力强,然后就自己就放弃努力,对自己说『哎呀,我这辈子就这样了』,而把自己应该努的里全部留给孩子,让孩子付出双倍的努力,来实现自己当年的梦想。这种事情从道理上都说不通啊。
所以呢,说的直白一点,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成功的概率也许还不如你从现在开始就老老实实努力上进来得高。
细思极恐
说实话,我有点恐惧。
现在的教育体系,就像一个囚笼,学校、课外培训机构,家长各居其位,将孩子打造成为他们认为的「好孩子」。
在抹杀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创造力,沟通力,社交能力等方方面面我们自己倒是做得一手好死。
也许这就是中国教育的真正目的?
中国的人口太多,而上层建筑需要的只是一帮绵羊?
在未来的中国,进行城镇化改造的过程中,也许未来只需要十几个超大规模的城市群,对周边城市进行辐射,而偏远地区这种投入远大于收益的乡下或小县城等,留给它们的只有自身自灭或者主动毁灭依附于核心城市两条路。届时,也许在未来的几十年,我们需要的,仍然是一些听话的「民工」们来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吧。
在绵羊中,极少数有能力的自然能够跳出这个桎梏,但剩下的绝大多数,从小就被培养失去勇气,将延续他们父辈的命运,老老实实的在都市中成长,谋生,然后再继续把他们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