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会有阶段性的目标,但要有一个推动力,家长的作用不可低估。
做孩子的朋友,了解他的想法,和他交流,碰撞出近一时期的目标。
我的儿子丁丁初二时,回家和我交流,说他班主任说了,像他这样的成绩和状态,初中毕业后一定要去衡中或本市一中,其他的不要考虑。
我给儿子说:“去衡中当然好了,但那可不是说说就能去的,你得有实力。”从此明显感觉他的学习动力增强,学习桌前经常变换着激励自己的话语,缀着好几个感叹号。
我能感觉到他的学习状态,所以不怎么管他,哪怕一次成绩下滑,我也没反应。他遇有问题会主动找到我,说这次是什么原因考了这么多分数,在改错本上怎么记录,下次应该怎么做。即便有错,也会让他试错。
孩子遇到问题来找家长,家长要有同理心,注意倾听,不要呵斥孩子,不能整天打击他的不好,也不能整天打击他的好。
很多时候家长说孩子你要考满分,下一次考不到,就开始批评,打击他的好。
做一个良性的循环,孩子无论碰到什么,来跟妈妈讲,那妈妈说这次没考好,没关系,定个目标,让他自己定目标,自己去想怎么做,因为目标是他的,目标如果是父母的,他不会做的。
往往许多家长每天跟孩子所说的目标都是家长的目标,都是分数层面的目标。家长的眼睛只盯着那个无趣的分数。我们应该跟孩子更多地聊他生活当中的目标,他让想,要获得什么,进而把这个目标变成孩子内驱的这种动力。
家长太在乎那个虚无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即便成功了,可能也是无效的。很有可能老师题目一变,或去另外一个学校上学,今天的一百分可能只有六十分。所有的分数看起来很具体,但其实比较虚无。
许多父母纠结于孩子在班上的名次,纠结于某次考试的成绩。家长完全看错了学习这件事,我们把学习当做了一个给自己争面子的东西。
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发飙,跟父母决裂,生气的时候会说,你们都是为了自己,你们学习都是为了面子,为了考个好大学,这种东西太虚了,我不需要。适得其反了吧。
家长要想让孩子跳出差生陷阱,就是要想办法让孩子建立内驱力,建立自己的目标,让他知道学习好本身是一件又有趣又是他自己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