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不全听见;看见,不全看见。
原来,和孩子相处也需要大智若愚的。
晚上,好朋友在群内分享她参加《悉达多》线上读书会中伴读伙伴的读书打卡,他们无一例外的提到了亲子关系中,父母对孩子放手的度。
为人父母,最难的就是学会如何放手,最挑战的就是那个度,过多是对孩子的束缚,少了则是父母的担忧。
这本书我曾经三刷,看到朋友的分享,我能想到的就是悉达多的父亲,在他离家前跪拜一晚上不动摇,父亲无奈放手。
最近自己也深陷其中很困惑,想想高人面对骨肉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顿时轻松了。我们只是犯了大多数人都会犯的“错”而已,不用苛责自己。
巧合的是,今天看了一篇扎心的文章,梅拾樱姐姐转载的一篇文章——《父母开明、幸福家庭的孩子为何也出现心理问题?》,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4955076/fec96c87030b7d98.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955076/0f0511bd6b1961a2.jpg)
原来过多的回应,是缺乏边界感的表现,孩子会对这种共生关系感到不对劲。
而这种状态实际上也是父母自恋的表现。就像很多父母说:“我不理解,为什么现在日子那么好过,我们也尊重他,他还是抑郁了。”这句话透露的就是父母对孩子不够好的状态的不接纳,而这种不接纳从另个角度来看就是自恋。
父母自恋的背后又体现了父母自己的挫败,不敢或者不愿意去面对和自己不一致的部分。
当我看到这个挫败,我在问自己,面对两个孩子,尤其是“别人家孩子的女儿”,常常自我攻击,常常半夜三更还在嚎哭,我有挫败感吗?
我本来想说没有挫败感的,但是再深度感受一下,孩子学业上的挫败感我已经没有了,但是在她的价值观,她的人格发展,综合修养方面如果存在和我内心的标准有差池,我是有很多挫败的。
听见,但不用全部听见;看见,但不用全部看见。
如果我们对孩子的任何反应都有回应,做得过于完美,孩子就会被黏连,而这本身就不是完美。
从前,很多事情上,我总想去找一个度,放手到什么程度,跟进到什么程度,总在寻求度的范围。
现在想想,或许我们就是要放弃去找这个度,或者不去执著完美的度,才是一种好的状态。
原来,愚钝的背后才是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