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正十五年春正月(公元1355年),郭子兴用了朱元璋的计策,派遣张天佑(可不是郭子兴的小舅子只是同名而已)等夺下了和州(今安徽和县)。朱元璋考虑这些将领可能不服气,于是他先不出示任命公文,就等着军事会议开始的那一天。
元朝的时候军队以右为尊,这些将领们进来后,都坐在了右边。朱元璋故意最后到场,还坐在了左边。会议开始后,朱元璋同志处理起来是有理有据 、头头是道,该做决断时英明果断,诸位将领发问时他更是对答如流。大家瞠目结舌,无话可说,慢慢的开始佩服起太祖朱元璋来了。
会议上他们分配了加固城墙的工程,约定三日完工。后来只有太祖朱元璋按时完工,其他将领都没能按时完成。
这是朱元璋拿出任命公文,面朝南坐着说:“我奉命总督和州军马,现在加固城墙的任务你们都没按时完成,按照军法应该怎么办?”诸位将领一听都害怕了。
于是朱元璋让他们把劫掠来的妇女都给送回家,老百姓因此特别开心。
后来十万元兵攻打和州,朱元璋拒守三个月,都快断粮了。元朝的太子禿坚、枢密副使绊住马、民兵元帅陈野先分别驻扎在新塘、高望、鸡笼山以断绝和州粮道。
太祖率领众人大破元军,元军大部队渡江而逃。
郭子兴发文让朱元璋去统领和州军马。这是《明史》的译文,其实另有隐情。
所谓的和州之战,是因为十五年一月,滁州缺粮,朱元璋才决定袭取和州。在上一章咱们说了,朱元璋在滁州站稳了脚跟,以滁州为根据地,开始了对外扩张的道路。这场仗其实不是郭子兴策划的,是朱元璋因为缺粮食发动的。
和州之战经过是这样的,命赵继祖伪扮元军使者,张天佑率300人化装为庐州兵护送“元使”,朱元璋以耿再成率红巾军主力万余人在张天佑后跟进。约定待张天佑入城得手后举火为应,耿再成率军突袭和州。
张天佑因转兵别道耽误了时间没能按照约定执行,耿再成等了很长时间也不见火光,误以为张天佑已经进城忘了举火为应的事了,于是挥师至城下。
元朝平章也先贴木儿赶紧关闭城门,耿再成部攻城不利,中箭后撤退。元军乘胜追杀15余公里至千秋坝(今安徽和县西南)。
傍晚元军收兵时,张天佑部赶到与元军激战,元军败退,张天佑部乘势追击至和州小西门,夺飞桥杀入和州城,也先帖木儿率余部乘夜逃走。
耿再成兵败后回到滁州报告朱元璋,朱元璋当即率部驰援张天佑,援军到了和州后,张天佑已攻克和州,朱元璋于是整军入城。
同年三月,元军以10万大军攻夺和州,朱元璋以万余人坚守,并不断派兵积极出击,元军屡败,元军的包围圈被打破。
坚守三月后,粮食快不够吃了。朱元璋为打通粮道,在元军撤围后继续出击,先后击败元军分设在新塘(和县附近,安徽和县功桥镇新塘)太子禿坚部、高望(今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浦南镇)枢密副使绊住马部、青山(和县东北,今安徽和县张家集乡青山)、鸡笼山(和县西北,今安徽和县西北约20公里处)民兵元帅陈野部等,巩固了新占领的和州。
好了和州之战介绍完了,咱们回到《明史》继续说太祖。
元至正十五年三月(公元1355年)也就是和州大战的时候,郭天兴死了。
这时刘福通扶持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又称小明王。国号宋,年号龙凤,以亳州为都城。还记得前面说的吗?白莲教的头头都号称明王转世,所以韩林儿号称小明王。这伙人也是邪教贼寇而已。
韩林儿称帝后,下旨封郭天叙(郭子兴的儿子)为都元帅,张天佑(郭子兴的小舅子)和朱元璋为左右副元帅。
注意太祖朱元璋的队伍里有两个叫张天佑的,打和州的和这里封左副元帅的可不是一个人。
太祖朱元璋感概道:“大丈夫怎么可能受制于人?”
所以没有接受小明王的封赐。
但是由于小明王的气势正盛,并且反元复宋也是个好理由,所以朱元璋还是用了小明王的年号龙凤来纪年。
小明王的封赐本来就没什么好心,就是要让他跟郭天叙内斗,他韩林儿好通过这种帝王的平衡术来掌控朱元璋,可惜他打错了算盘。
公元1355年27周岁的朱元璋,正式独立创业,这次单飞他将一飞冲天,迎来他那光辉灿烂的人生。
元至正十五年夏四月(公元1355年),常遇春来归附朱元璋。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是朱元璋的猛将,其军事才能仅次于徐达。
元至正十五年夏五月(公元1355年),朱元璋想渡江作战,但是没有船。正在这时巢湖统帅廖永安、俞通海带着水军来归附,朱元璋一下拥有了千艘战船,太祖朱元璋大喜,亲自去抚慰众军。
请记住这两个人的名字,他们日后追随太祖骁勇善战,屡立奇功但都没有等到明朝建立就战死疆场了。廖永安是1366年死的再等两年明朝就建立了,俞通海是1367年死的再等1年明朝就建立了,很可惜,他们死后朱元璋也很是伤心。
下一章我们来讲太祖夺下集庆,改名应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