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第一次听闻“囫囵吞枣”一词,应是小学时的语文老师,他老人家不知因何事而提起来,大意是说我们这些学生干事马马虎虎,不讲究体系。
我也算是有善根啊,一听他老人家这么讲便记了下来,之后的写作生涯里,“囫囵吞枣”用的少,然而印象一直在,直到近日,才偶然知道了其典故。
原文是:
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
有客人说,梨有益于牙齿然而伤脾,枣有益于脾然而伤牙齿,于是一名呆弟子想了很久就说,那么我吃梨只嚼而不下咽,吃枣只吞而不嚼,岂不两全其美,只取益处,而无祸患了吗?
别人便以“囫囵吞枣”来形容之,以示做事马马虎虎,不深刻,导致似是而非。
为什么囫囵吞枣起不到效果呢?因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四周的气血是不断运转的,只嚼不咽也好,只咽不嚼也罢,进入到一个整体之中,就必然会对整体产生影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解决一个问题所采取的方法,必然要有足够的大局观,仔细研判它可能产生连带影响,而非简简单单拍个脑袋觉得管用,就那么去做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我们不可能都是每个行业的专家,也不可能都拥有足够的大局观,这时又该如何避免“囫囵吞枣”呢?
答曰,“谦虚、谨慎,先问别人,然后再小步尝试。”
化浊
2018-12-2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