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总有一些媒体在宣传阿波罗登月计划是NASA对人类编制的一则谎言的说法。起初根据他们对一些细节的讨论,我也有些怀疑。但是通过去年吴军老师在谷歌方法论中的阿波罗计划的讲解,我已对登月所需要的能量、信息和人才储备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而今天课程的内容则从宏观的角度又一次论证了阿波罗计划的可行性,至此我深信不疑。
首先论证一下动机,阿波罗计划发生在冷战前期,当时美苏在太空研发上还处于势均力敌的态势,强烈的危机意识给了美国极大的动力。这也是反驳谎言论的第一条理由,“为什么上世纪70年代多次登陆月球,而今天却不再执行。”借用老师的一句话“非不能也,是不为也”。道理有三,第一登月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利益,在两国为生存竞争时可为,在今天NASA已失去耗费全国百分之几的国力从事这项工程的动力;第二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美苏博弈使人类建立了恐怖的核平衡,虽然毁灭的威胁依然存在,但互相试探了底线,赫鲁晓夫怂了;第三继阿波罗计划后美国有了新的探索宇宙计划,也就是星球大战计划,从军备竞争的角度上讲,对于美国更有优势(信息和系统性),更有利于在经济上拖垮苏联。
其次论证一下可行性,过去在不了解真相时,心中也存在两个方面的迷惑。其一是能量总量上的迷惑,即登月不是发射探测器,是需要返回的,火箭的推力,轨道的计算,飞船的对接技术,返回技术,轨道和控制的计算都是瓶颈;其二是信息技术上的迷惑,即地月间信息的互通中,信息的延迟、带宽的不足、通信设备的小型化问题和月背的中继问题等等。两类问题在今天的课程中都可以找到答案,土星五号解决了能量总量问题,卡尔曼滤波解决了轨道和对接的控制算法问题,大型计算机和流程的简化解决计算速度问题,摩托罗拉解决了通信问题,轨道舱解决了中继问题,一切的迷雾好像豁然开朗,当然在细节上NASA不可能公之于众,但在逻辑上完全可以自洽。
最后论证一下人的因素,美国载人登月前后涉及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载人登月计划几乎聚集了全世界相关领域的所有尖端人才,历时11年,总耗资255亿美元,大约占据了美国GDP的0.57%,若折合2017年的美国GDP总量,这笔开支大约是1000亿美元。美国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国家,每个人都有自主意识,让数以十万计的人一同编织一个谎言,而欺骗的首先还是美国人民,这成本和收益不成正比。
今日得到,通过课程的学习,我看到了一个系统工程的整体,也看到看到了面对浩瀚宇宙,人类只有凝聚和发挥出合力,才能更好的面对未知的挑战,尽早在太空中遨游和探索。自1969年阿姆斯特朗迈出人类登上月球的第一步,我们就相信人类的脚步不会仅仅停留在地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步子虽然迈得很大,但科学技术却不足以支撑人类的殖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人类再次登上月球,甚至火星时,一定不会再是匆匆过客,一系列系统完备的太空技术必将会送更多的科技人员,甚至是普通民众在整个宇宙中追求更为美好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