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任何事物的相遇,都有她的源缘。比如我和书。
(一)启蒙
我出生在那个”读书无用论”的年代,但从我记事起,每天晚上看到的是父亲侧靠床头,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的画面。曾好奇地问父亲:”读书真的很好玩吗,爹怎么总是在看书?”。记得父亲只是笑笑答道:”等你长大,会读书了啦,就知道了”。这在我小小的心灵里埋下读书的种子。
因奶奶去世早,还有一个10岁的妹妹,抓壮丁的人开恩没抓爷爷,就把12岁的父亲抓去给将军当书童。后来才知道将军是阎锡山的部下。将军很喜欢聪明,机灵的父亲,闲下来就教他认字学习。到现在我家里存有的一本《康熙字典》,两本《本草纲目》,还是那时的将军送给父亲的。也因此就有了父亲经常替父老乡亲写封信,春节,婚丧嫁娶时写对联,为父老乡亲把脉看病等。父亲成了附近几个村的唯一文化人。长大一点就知道,父亲的德高望重,来至于他从书中学到的知识帮助了很多人。这在我小小的心灵里埋下爱书的种子。父亲是我爱上读书的启蒙老师。
(二) 榜样
我老家有个邻居,小名”山根”,是原长春地质学院的教授,文革前的大学生。我们家兄妹三个能跳出农门,都能如此爱读书学习,除了与父亲的启蒙有关,还与这个比我们年龄大很多岁的”山根”分不开。母亲曾给我们讲过他的两个故事。(1)在一次边读书,边烧火时,因专心看书,灶台里掉出的火把棉鞋烧个洞,然后火又烧到了脚,他才知道扑灭了火。(2)因那时很贫穷,为省煤油点灯,他每天都会跑到牛屋(生产队养牛的屋子)里读书,因为喂牛的爷爷每天吃过晚饭,会点一阵子灯给牛准备夜里的草料,喂牛的爷爷看他如此好学,不忍熄灯。因为这个,在”斗私批修”时,喂牛的爷爷因用煤油太多,还挨过批斗。从此,他就成了我们读书学习的榜样。
山根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会常常给他的弟妹买一些书,甚至还有他的小说手抄本,寄回老家。在我们那个贫穷,革文化命的年代,就成了我们兄妹书的又一宝贵来源。
我看过的唯一一部手抄本小说《青春之歌》,就是他手抄的,一本手抄书被他的同学看成一捆书后,又寄给他的弟弟妹妹,然后我们兄妹也跟着能看到。 童年时看过他寄来的张乐平的漫画书《三毛流浪记》,他的最小的弟弟与我同岁,小人书是我们童年的最爱。
还读过他寄来的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包括后来我考上学啦,还在他妹妹(我的英语老师)那里,借过他寄来的意大利女作家法拉奇的《人》。
每每忆起,我总会默默感恩他, 他带给我们兄妹的,何止是几本书?那么穷,书又是稀有物的年代,能读到这些名著,他带给我们的该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啊。
除了《三毛流浪记》外,每本书,都有他看过的痕迹,圈圈点点,旁白,批注等。我觉得现在”提笔才看书”的我,就是我的这位榜样的”复制版”。这种好习惯,更是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书给予我的精神力量是无尽的,山根教会我”提笔才读书”的习惯更是无价的。这或许也是我与这位没有谋过几次面的80多岁的老人(他一直在长春生活)网上交流时从无代沟,违和感的原因吧。
爱读书的人的灵魂是相通的。
(三)《儿童文学》和《少年文艺》
哥哥是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上中等师范的学生。毕业后分到我和妹妹所在的学校教书。有时我和妹妹穿件新衣服,总会有我和妹妹的老师——哥哥的同事,问:”新衣服是哥哥买的?”,我和妹妹总会异口同声回答:”不是,大姐做的!”过后也心里嘀咕:”哥哥挣钱了,咋就不给买件新衣服穿?”。现在想起,哥哥从他毕业那年开始,就给我和妹妹订阅了一月一期《儿童文学》和半月一期的《少年文艺》。书到来时,不仅仅是我和妹妹两个班的同学如获之宝,其他班的同学也争相来借读,我和妹妹一度成为全校同学的讨好对象。
哥哥尽管没给我和妹妹买过什么衣服,糖果类,又不善言辞,不喜表达。但他给了我和妹妹,另一种方式的更高贵更伟大的兄长之爱。
我何其有幸,人生有父亲,山根,哥哥,才有了”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的饱读人生;才有了”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境界;才有了”姻缘不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选择;才有了”出门莫愁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的豁达;才有了”志士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的追求。才能聆先贤之教诲,听哲人之解读。才能悟庄子的”鱼之乐”,获释迦牟尼之悲悯,思孔子之大爱,进取及担当。才能领略到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明,文化和风土人情。
现在想想,我与书的源缘,都是由父亲,山根,哥哥这些爱书人的熏陶和铺设,才有了今天这个爱书的我。他们是我人生路上的提灯人,是我生命里永远的灯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