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日日谈 第64期

作者: wuhuaping9807 | 来源:发表于2020-04-22 10:36 被阅读0次

    《论语》日日谈 第64期

    本章为《论语》:雍也篇第六篇第十章

    【原文】

    伯牛有疾①。子问之,自牖执其手②,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释】

    ①伯牛:孔子的学生,姓冉,名耕,字伯牛。

    ②牖(yǒu):窗户。

    【翻译】

    冉伯牛病了,孔子去探望他,从窗户里握着他的手,说道:“没有办法,真是命呀!这样的人竟得这样的病呀!这样的人竟得这样的病呀!”

    【解读】

    这一章孔子以极其沉痛的语气与他的得意门生冉伯牛诀别。最令人痛心的是,好人而得恶病,孔子只能归之为天命。孔子虽为圣人,但对生老病死也只能是一筹莫展。他对冉伯牛的不幸而牵挂、担忧、焦虑,然而又感到无可奈何。

                            伯牛有疾

          《论语》中记载着这样一条故事: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冉伯牛病了,孔子去探望,他压抑不住心中的悲痛和惋惜,从窗外拉住冉伯牛的手,发了一番感慨。其原文是这样的:“冉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哉,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惜才之心溢于言表——几乎所有的论语释义都作如是说。然而果真如此?我细细的玩味这段文字,总觉的有些可疑。在我看来冉伯牛病的不这样简单,孔子的感慨也远不止于“惜才”《论语》的含糊其辞,定有某种难言的苦衷。

          首先,稍懂一些古汉语知识的人都知道,在古汉语里,“疾”与“病”是有区别的,“疾”是小病,“病”是中症;病是有危险的,疾则没有性命之庾。《论语》中使用的是“疾”字,如此说来冉伯牛并没有生命危险。那么,孔子的呼天抢地不是太小题大做了吗?决不可能是这样的;按照常理只能假定冉伯牛病的很重,甚至已经病危了,那个“疾”是用辞不当——即使孔子弟子也会偶尔犯错误嘛。但即使如此,事情仍然可疑:第一,孔子为什么要从窗外拉住冉伯牛的手,有话进屋说不行吗?这点很奇怪。第二,拉住一个病人的手呼天抢地,是件极不合情理里的事情 ,像孔子这样练达人情的人,怎么会这样控制不住自己呢!想来想去,恍然大悟:冉伯牛的“疾”是所谓的“恶疾”!

            古人的善恶观,在许多方面是与今人不同的。其中最不可思议的观点之一就是,人一旦患了所谓的“恶疾”,是就是不洁净的了,就要被摈弃于正人君子的行列,其社会活动要受到种种限制。这个恶疾,主要指麻风及种种皮肤病。“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样的损毁,是不能为社会所容忍的。女子“七出”中有一条就是这个有恶疾,因为一个“有恶疾”的女子是不洁净的,不能参与祭祀。这在今天实在很冤屈,但在当时是顺理成章,不容置疑:“恶疾”,就是一个巨大的人格污点,不可弥补的道德缺陷。

          在这个故事中,冤屈降到德才兼备的冉伯牛头上了。孔子无法接受,他对这种偏见提出了置疑。“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句话重复了两遍,其实这是孔子要还冉伯牛一个清白。“斯人也”这是对冉伯牛道德、学问和才华的肯定—这样一个人是不应该生这种病的!言外之意,冉伯牛患了恶疾,虽然他仍是孔门君子,但他的人格的高洁已经被当世人有所抹煞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的出,此时的冉伯牛已经被隔离了,孔子不是不想进去,而是不能进去。但是他拉住冉伯牛的手——不要小看这一动作,一位士大夫拉住一个患有恶疾的不结之人的手,一向守礼的孔子破天荒地打破了“礼”的规范,为他所怜惜的贤才,也为受这种不白之冤的病人,向“礼”的偏见挑战了!

            这个挑战,《论语》要不要记下来来呢?在今天看来是没有疑问的,但在当时社会舆论的氛围中,孔子弟子就不可能不犹豫了。这关系到孔子奉礼的形象会不会受损。也许,同样同情冉伯牛,理解孔子的弟子们故意在叙述中留下了一些可供破译之处,微言广意,期待后世之人去揣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日日谈 第64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zvb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