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个什么东西

作者: 苕木匠 | 来源:发表于2018-07-20 13:00 被阅读0次
    龙是个什么东西

    龙是个什么东西

    初九(复  ):潜龙,勿用。

    初九爻爻辞一般写作“初九:潜龙,勿用。”我们前面说过了,其中“初九”是序数词,不是正文。序数词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卦画的顺序;二是表示卦画的属性。其中的“初”、“二”、“三”、“四”、“五”、“上”是顺序词,表示卦爻的形成顺序。《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六爻的排列顺序是从下往上排,这是摹仿植物从下往上生长的过程,也代表了卦画的形成顺序和我们读卦时的顺序。

    序数词中的“九”、“六”是数词,表示爻的属性,其中“九”为少阳,“六”为少阴。我们在前面己经详细地分析过卦象及序数词的问题,并得出传统易学将“九”、“六”这两个数字的属性看错,并因此将卦象看反了结论。

    由于传统易学没有能够理解顺序词模拟时间的特征并将数词的属性看反,因此而一直没有能够正确理解序数词的作用。其中的道理我们这里不再重复,需要我们记住的只有一点,那就是序数词实际上是代表卦变的一个阶段。本卦“初九”一词,就是表示它是《乾》卦卦象“  ”的六个变化过程中最初的一个变化过程,即由《坤》卦卦象“  ”到《复》卦卦象“  ”的这一个变化过程。或者说,我们可以将“初九”一词视为《复》卦卦象“  ”的替代词,而将《乾》卦初九的这段爻辞写作:

    “初九(复  ):潜龙,勿用。”

    其中“初九”所替代的这个《复》卦卦象可以称之为该爻的爻象。

    爻象本来是作者创作爻辞的主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我们对爻象的认识还不完全,所以我们对爻象的解释放到爻辞的解释之后。或者说我们将在注释“潜龙,勿用”的爻辞后,再回过头来理解“初九”这两个字与爻辞“潜龙,勿用”的因果关系。

    “潜”字的本义为涉水或没水游渡。涉水时,部分身体被水淹没,故“潜”字又引申为隐藏、深、暗流等义。

    “龙”是“龍”字的简体字。甲骨文写作“  ”。金文写作“  ”。

    《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广雅·释诂一》:“龙,君也。”

    《周官·夏官·瘦人》:“马八尺以上为龙。”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丰部》:“龙。按:东方七宿为苍龙。”

    依古人的解释,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龙是古代君王的代称、龙是十二生肖之一、龙是马、龙是东方七宿的名、龙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些乱七八糟的属性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我们常以龙的传人自居,但龙的原形究竟是什么?古今的国人又为什么如此宠爱这个连原形都说不清,道不明的动物呢……这些问题都是学术界的悬案。其实,只要我们不作神通想,这些问题也是很容易解释的。

    我国古代关于龙的记载中较为久远、可信的资料,大至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关于龙的行为规律的;二是关于龙的生物特征及与人类关系的。下面我们分别说说这两类记载。首先我们看关于龙的行为规律的记载。

    《淮南子》说:“虎啸而谷风至,龙举而景云属。”

    《易传·系辞》:“云从龙,风从虎。”

    《左传·恒公五年》:“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始杀而尝,闭蛰而烝”。

    《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张衡传》:“夫亢龙,迎夏则凌云而奋鳞,乐时也。冬则掘泥而潜蟠,避害也。”

    《左传·昭公十九年》:“秋,龙见于绛郊。”

    《礼记·礼运》:“鳞、凤、龟、龙,谓之四灵。”

    这些记载均是有关龙的行为规律的,如果用现代语言来综合表述的话,那就是:龙的行为规律与气候的变化规律有相应的联系。它出现于春季,活跃于夏季,秋季潜伏,冬季深藏。它的这种规律为古人所认识,并因此被称为灵兽。

    这个灵兽至少在唐代还被人视为就是东方七宿。如孔颖达在疏《左传》“龙见而雩”一句时说:“天官东方苍龙七宿”。的确,如果我们比较一下东方七宿的运行规律和龙的行为规律就会发现,此两者是十分吻合的。

    东方七宿是古人在天球黄道和赤道附近选取的七个星官,它们分别是角宿、亢宿、氏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这七个星官。它们与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七宿奎、类、胃、昴、觜、毕、参,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一起大至均匀地分布在天球的黄赤道带上,被统称为二十八宿或二十八舍。古人选取这二十八个星官的最初用意是为了确定历法,其中的房、星、昴、虚四宿为主星,被用于确定四季的时间,其它的二十四星则是古人用于确定二十四节气的主要依据。它们与季节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从表上我们看到,在一月的午夜,南方七宿的井星宿处于中天的位置。二月的午夜,柳星宿处于中天的位置……其它以此类推。星宿的变化与季节的对应关系是由于地球的公转而造成的。或者说,由于地球的公转,群星在空中的视运动除了因地球的自转而造成的以每天为周期的变化外,还有一个以年为周期的变化,东方七宿在空中的视运动也是如此。

    东方七宿的第一宿角星宿,在立春的黄昏时分,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以后受地球公转的影响,每天比前一天提前四分钟升起。到仲春二月时,东方七宿的主星房星宿开始出现在东方的天际,此时东方七宿的大部分星宿均出现在夜空,这情形与古人所说的龙“春分而登龙”的规律是相吻合的。

    到夏季,东方七宿全部升起,整个夜晚都很醒目地挂在南方的夜空,这与古人所说的龙“夏则凌云而奋鳞”的规律是相合的。

    秋季,东方七宿逐渐西移,这与古人所说的“秋,龙见于绛郊”的规律是相合的。中秋之后的午夜时分,整个东方七宿只留下房星宿之后的心、尾、箕三宿在空中,而这三宿位居银河系之中,其情形正与古人说的“秋分而潜渊”相合。

    冬季里,东方七宿处于白天的天空,在整个夜晚我们都看不见它们,正与古人说的龙“冬则掘泥而潜蟠”的规律相合。

    至于“云从龙”、“龙行雨施”之类的现象也均是春季的典型特征。从东方七宿的运行规律与龙的行为规律的相似中,我们可以认为,古代关于龙的行为规律的记载大多是针对东方七宿的运行特征而言的。

    其实,东方七宿的全名就叫东方苍龙七宿。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古代关于龙的行为规律的记载大多是就东方七宿的运动规律而言的,龙也就是东方七宿的别称。

    在我国古代有关龙的记载中,除了描述它的行为规律的内容外,大多是有关龙的生物特征及与人类关系的内容。在甲骨文、《左传》、《列子》等文献资料中,就分别提到了殷代的“龙侯之国”,夏朝的“御龙之国”,虞舜的“豢龙之国”,黄帝的“龙伯之国”等等。因此,《论衡》说:“古者畜龙,乘车驾龙,故有豢龙氏,御龙氏。”《大戴记·五帝德》也说:“颛瑞乘龙而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由此看来,龙应当是实际存在的为人牧养,为人所用的一类生物,它对人类的功用类似于马。《周礼》和《公羊解诂》对此说得更为明确:

    《周礼·周官·瘦人》说:“马高八尺为龙,七尺为騋,六尺为马。”

    《公羊解诂》说:“天子马曰龙,高七尺以上,诸侯曰马,高六尺以上,卿大夫曰驹,高五尺以上……马七尺以上为騋,八尺为龙。龙,也。马八尺为戎。”

    按这两本书的说法,古代所说的龙就是那种特别高大、优良的,为天子所用的马。在后来的演变中,龙也常作为骏马、战马的代称。如:《后汉书》引《河图·赤伏符》说:“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唐朝王勃《感兴奉送王少府序》:“鸟群多而无辨凤,马群杂而不分龙。”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古代关于龙的生物特征的记载多是说骏马的。或者说龙就是马,就是那种特别高大的马。

    龙为东方七宿的名称,龙也是骏马的代称,这两个结论早已成为定论,没有什么值得争议的地方。但东方七宿与马为什么都称为龙?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呢?这个问题却少有人过问,人们常常是孤立地看待这两个问题。其实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是具有因果关系的。

    东方七宿除箕星宿外,均是动物器官名。其中“角”为动物头上的突出物和额骨,“亢”为咽喉,“氏”为动物的脊骨前段,“房”的本义为物体分成间隔的各个部分,此处指分成间隔状的肋骨,“心”、“尾”均为动物器官名。东方七宿的这种取象可以肯定是以动物为象。而且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判明,这个动物就是马。

    1、房星宿也被称为马房。如《唐开元占经》说:“房为天府,一曰天马。或曰天驷……一名天龙。”

    2、房星宿被占星家取为马身,而用于占断车骑之事,以此认为,日月食等异常星象如果出现在房星宿,将有兵荒马乱之难。如《唐开元占经·月占三》:“月入氐,天下兵起。”

    3、房星宿的范围内,包括钩星和钤星各一颗。钩是钩连,钤是锁闭。在动物身体的腹部钩连、锁闭,这分明是象征马鞍。《唐开元占经·月占三》说:“月犯乘钩钤,驷马驾将有行。”

    4、东方七宿的最后一宿为箕星宿。箕是扬米去糠的工具。就二十八星宿的取意和划分规律看,作为生产工具象征的箕星宿似不当放在东方七宿之内,为什么它又偏偏被安排在这里呢?原来箕星宿在占星术中是主风的星,它的别名又称为风星或风伯星。风一般只能感觉而不易看到,而扬米去糠时,风吹糠散,满天都是糠皮杂物和尘土,风的力量就十分形象地展示在我们面前了。古人将箕星宿放在东方七宿的最后,正是取其象征意义以象征骏马奔腾时产生的疾风和飞扬的尘土。这种创意真是太合适不过了,其绝妙程度绝不亚于在武威出土的那匹马踏飞燕以象神速的天马构思。

    由以上几点,我们认为古人在命名东方七宿时正是以马为象。古人取马为东方七宿的象大概是因为马性情温顺,与东方七宿所象征的春天的特征相合。其次,马的主要用途是拉车。马拉车是马在前,马为物的动因,这情形与春天在四季之前,春季里万物始生的情形也是一致的。

    但是这里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东方七宿取马为象,为什么不直接称其为“东方苍马七宿”,而要造一个“龙”字出来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东方七宿以马取象,但“龙”这个汉字的写法却与马一点关系都没有,它是东方七宿在空中的象形。

    在夏季的夜晚,如果我们找一本星图出来拿着对照着仰望南方的星空,那个巨大的甲骨文就正非常醒目地呈现在那里,那可真的是“活龙活现”啊。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所谓的“龙”实际上就是东方七宿分布在夏天的天空时的象形,而东方七宿是以马取象的。也正因为东方七宿以马取象,它也就成了一匹名副其实的天马,所以古人又将骏马称之为龙。

    以此认识去理解古代有关龙的民俗、传说,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如正月十五玩龙灯的民俗,实际上是起源于春祭活动,龙头模拟的是龙星宿的角宿、亢宿,龙灯模拟月亮。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正是角星宿在傍晚时分开始露头的时候,龙头随着龙灯起舞,就是模拟的此种天象。又如五月初五赛龙舟,此时龙星宿在傍晚时分已全部出现在天空,其中心、尾、箕三宿位于银河系中,仿佛龙行河中,龙舟正是此时的龙形写照……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帝王开始喜欢以龙自居,所谓真龙天子。他们的起居用品及服饰均要以龙为装饰品。经过千百年的演变,龙被描绘得张牙舞爪,极具威严。其实古代帝王以龙自居的初衷并不坏,大概是取春天主生之意,希望自己的行为能以龙为榜样为民造福,与威严之义本不相干。

    搞清了龙的来源,我们再来看《乾》卦爻辞中的龙。《乾》卦爻辞中的“潜龙”、“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等均是指东方苍龙七星宿傍晚时分出现在空中不同位置时的描述。其中“潜龙”即是说龙星宿尚未出现,但已经潜藏于此,即将出现之义,这当是指农历冬至节后一个月这一段时期的天象。

    好了,这一节就讲到这里,请记住以下三点:

    一、“潜”字是即将出现,将出未出,必然要来的意思,不要理解成躲藏、逃避的意思;

    二、“龙”字是东方苍龙七星宿的象形,而这七个星宿的取象为马;

    三、“潜龙”一词是描述的农历冬至节后这一段时间的星象,此时的龙星宿尚未在傍晚时的天空中出现,但不久就要到来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龙是个什么东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zwf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