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曾做过预测:2030年,人类劳动时间每周15个小时就够了。
可事实证明,这个预测不仅错了,还错的离谱。
现实是:很多互联网企业甚至开创了996工作制,早九点上班,晚九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还有724工作制等等。
中国社科院发布过一个报告:2017年我国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的人,占了42.2%。
我们现在生产效率是一直在提高,总有各种工具来帮我们节约时间成本,单位时间的产出高了,相应的工作时间应该减少才对,可为什么工作时间反而越来越长了?
在《过劳时代》这本书中,给出了一些解释,比如市场的全球化,把所有人的竞争拉倒了一个竞争平面上,竞争的强度增大了。
比如消费主义盛行,人们不在单纯为了生存需要,随着消费的增多,欲望也在膨胀,也存在着攀比的心理。这些都让大家越来越加入工作。
在《逻辑思维》中从工具进化的角度来阐述了这个问题。
我们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会制造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工具,随着工具的进化,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也打破了原有问题的时空边界。
比如交通工具,在以前没有交通工具时,一个人的生活范围也就是乡镇或者县城那么大小的地方,他所要做的事情以及认知都限制在了其中。慢慢有了马车,如果人们还是在这么大的活动范围内,他就会有更多的时间,但是有了马车后,人们想要去的更远,于是有了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都把我们的生活以及认知带入一个更大的范围。
比如电话及互联网,它让我们的联系更加便利,但是也让工作渗入了我们的生活。很多人的手机都是24小时待命,即使休息,也可以带着数据在家办。前几年,有一次新浪微博的服务器瘫痪了,正在结婚的程序猿,不得不中断婚礼,打开电脑开始工作。
工具让我们的工作可能性越来越高,我们就会把这个可能性填满,所以就越来越忙。
亚里士多德说,大自然不喜欢真空。一旦空间被打开,我们就会去填满它。
对此,我们要警惕工具带给我们的可能性,如果这个工具已经成为现实,我们就放弃对他的抵抗,更好的利用它、解决它。
多问问自己的内心来反思自己,比如我们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做出更好的时间管理和规划来避免过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