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一年的霍格华兹体验券要结束了。初到雁栖湖,那叫一个意气风发,时隔三年从社会重新踏在学校的行道上,恍惚之间是一种不真实感。出于种种原因,或是对校园生活的怀念,或者是对现实的麻痹,我一口气选了博士培养计划的学分,额外再修习了一个program10专业,似乎只有满满当当的课表,才能填满内心的虚无;似乎只有身体的忙碌劳累,才能掩盖内心的苦涩;似乎只有无休止的工作任务,才能停止脑子毫无意义的空想。那段时间,安全感居然是忙碌给的。
相对于本科学习,雁栖湖的学习没有那么迷茫,至少我会思考下一步要干什么。一年时间,我努力过很多次,有些努力得到了成就,有些努力只不过是挣扎的徒劳,没有成果自然就会不值一提。不过,收获倒是可以分为隐形的,和实在的。走过的路洒落的汗水,不会辜负。有时觉得生活就像一篇小说,每一次努力就像小说中埋的伏笔,也就是作者故意留的坑。只要记得留过的伏笔,厚积往后的时间,自然会薄发。经历过种种事情,我发现有很多事情急永远没有用,淡定地应付眼前的苟且,着眼于更大的局或许更重要。
时间是最平等的事情,我对时间的把握,依然远远不够。考试也好,荣誉也好,很多东西都是在得到之后,才有资格说这个东西不重要。记得春季学期选修的一门实验课,实验报告我可以说写得相当匆忙。而组内另一个同学的报告,从实验原理,到实验仪器,再到数据的处理,清晰明了。看着这份报告,我不由得想起曾经在本科时,自己也是熬夜通宵,为了弄清楚一个实验的原理;泡在图书馆翻箱倒柜,为了找到相关的书籍。我在本科的时候很羡慕自己在高中的学习状态,觉得那时学习效率是顶峰,没想到在研究生时,居然也会羡慕自己本科时的学习状态。到底是自己学习能力已经在走下坡路,还是对自己要求一直不满足,我不知道,但我觉得应该要搞清楚。
越长大,越不敢去剖析自己。甚至在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只敢去想如何更快往上一层,而不敢思考自己在这一层是否已经根基牢固,是否存在漏洞。有点像消消乐游戏,每一组关卡有十个小关,只要累计满足通关条件就可以前往下一关。大部分人都在相互比较达到最高的关卡是哪一个,而不会有人在乎你通过的关卡是否是三颗星过的关,是否是彩星过的关。找工作简历时,也同样如此。大部分公司的HR不会对简历上每一项的荣誉仔细研究和推敲,而是更加注重谁的简历更加满满当当,参与的活动或者比赛更高端。难道这也算是社会中的游戏规则?在科研中,难道也要遵循这种规则吗?
我思考,满满的课表给我的安全感,有可能不只是忙碌给的,还有是虚荣给的,虽然这份虚荣得之并不容易,甚至挺难。我又思考,或者在追求虚荣的路上付出了足够的汗水,得到了足够的提升,这种虚荣也就变成了荣誉。荣誉的获得,是伴随牺牲的。牺牲了娱乐时间,牺牲了参加社团的机会,牺牲了阅读文献的时间。我不知道这种牺牲是好是坏,做一个选择的同时必须放弃另一个选择,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当然我也不知道,所谓需要牺牲只不过是为自己能力不足找借口罢了。
至少,一年中尝试了以前思前想后不敢尝试的事情。尝试了健身,尝试了坚持减肥半年,尝试了学习穿搭,尝试了把短发留成没那么短的样子,尝试了周末去旅行的同时不落下给自己定的每日任务……我发现了其实以前很多很多时间都浪费掉了,有时一件事情并不冲突另一件事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要因为计划打乱而烦躁,而是想怎么将两件事情没有影响地合并。我发现了,其实校园戴着耳机的同学不一定是听歌,也可以听英语听力;我发现泡图书馆不是因为做做样子假装努力,而是沉浸在一个氛围里面真的能让自己学习的效率更高;我发现受欢迎的同学不一定是好好先生,而是一个有独立思考的人,一个让别人觉得很干脆很信赖的人。
下周依然还有两门闭卷考试,还有一堆课程作业,而有些同学已经结课并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了。我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毕竟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时区。同时对于失去的事情我不算完全走出来,但似乎慢慢不再纠结,很喜欢导师的一句话,只有从过去中转身,幸福才会迎接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