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禁欲?纵欲?少欲!

禁欲?纵欲?少欲!

作者: 爱动客 | 来源:发表于2020-03-09 09:44 被阅读0次

        今天是3.8妇女节,因为受疫情影响,大家都还是继续宅在家里,但是既然是过节,当然得有节日的那种欢乐祥和氛围,那咋整呢?!于是,各单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本单位(学校)为例,工会(女工委)早早就发出倡议,希望女教师们除了展示课堂教学风采外,还希望利用这个特殊的节日,在特殊的时期,大家积极地开展网络秀厨艺、晒运动、展才艺等活动,于是乎,今天一天时间,单位的工作群基本上都成了女职工们的大展身手的舞台了,那些平时较为矜持的教师们,今天也是一反常态,隆重而正式地把自己精心准备的视频分享到网上,开启新时代的节日网络狂欢模式,或许是因为大家“禁足”都禁得有点烦燥了,也需要这样的一些机会和平台来交流与沟通。而我,又到了每天要写读书会一周一课的心得体会时间了,此刻正端坐在电脑旁,绞尽脑汁地在想:这次要写什么呢?写什么呢?写什么呢?……。 

        这次读书会学习的内容是《佛教徒的人生态度》第二部分:禁欲与纵欲;重生与重死;重利还是重义等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都有很值得大家讨论的空间,我因之前一直认为佛教徒是禁欲的,但看了视频以后,态度有很大的改变,现想就这个方面展开论述,理理思路。

        欲望是我们想要得到的东西,也是我们的追求,我们把它称之为理想,佛教有另一个名词,称之为“发愿”。佛教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把欲望分为善、恶、无计(不善不恶)三类。如果从内外世界的角度,我们也可以把欲望分为对外在物质世界的追逐(物欲),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索(精神追求);另外,也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如著名心理学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划分为若干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一直到自我实现的需求。

        欲望是个人成长的助推器,也是社会向前发展永恒的动力来源,先祖上辈们若没有欲望,人类早就灭亡了,不会延续发展到现在;今人若没有欲望,人类发展史到我们这一代就可以划上句号了,不会有生生世世的沿袭。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永远不能没有欲望。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先后经历过纵欲主义、禁欲主义等时代,在我们身边,持纵欲或禁欲的人,也各有相当的比例,对此,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呢?是选纵欲,还是持欲?

        一、纵欲是折福;

        世人之所欲,无非财、色、名、食、睡这五项(另一说法是:名、利、权、情四项)。这其中,食欲与色欲在欲望家族中的地位最为显要,古人云: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所存焉”,说得也是这个道理。纵欲主义者认为: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如果出现“人没了,但钱还在”的场景,就感觉是一出人生悲剧。因此,他们认为,世间一切的一切,都应该去享受,去体验,这样的人生才活得有意义、潇洒、无悔。美酒、美食、美女(帅哥)等一切美都来了,能享用先享用,没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去满足,这样把自己的欲望放大到了极至,如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所说的“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商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等行为,即是纵欲主义的典型表现。

        纵欲真的好吗?!我们每个人一生中所能享受的东西,都可概括以称之为“福”,其中五福(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对世人来说最为向往。但每个人的福报又都是固定的,你只享福不培福,就等于你只消费而不生产,这样很容易坐吃山空的。因此,单纯的吃喝玩乐,从一个角度来说那是在享受,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在折损自己的福报。等到有一天,库存的福报耗尽之时,就是我们离开人间之日,这被佛教称之为“福尽死”,是人的九种死亡原因之一。因此,佛教倡导大家要广种福田,一方面是为自己积累成佛的资粮,另一方面也是在延长自己在人世中的寿命(长寿)。

        欲望是一种心理反应,它很容易膨胀,但如果你要实现它,这需要具备很多的客观条件,而客观总是受制于天时、地理、人和等众多的因素,因此,每个人内心确立一个目标是容易的,比如隔壁老王“一个亿的小目标”,但真正落实到我们普通人身上,大家内心都很清楚,要赚到“一个亿”,那得有多难啊!如果自己的欲望被激发且又无法得到满足(也可能是已经得到满足但又怕失去),就很容易陷入叔本华所描述的那样,在空虚与痛苦之间来回摇摆。

        我们世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烦恼与痛苦,其实也是与欲望有关,人类的一切欲望,最终的落脚点可能都会落在我们这个地球身上,并且最终引发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从斗争到战争,再到环保问题的日趋凸现等等,一切的一切,其源头都是欲望所造成。

        二、禁欲是逆天;

        纵欲如果是折福,那禁欲是否又是好的呢?禁欲主义生活方式的经验,在宗教和世俗体系中均可见到。比如说,古代希伯来教徒就以绝食来成为圣人;早期希腊人实施一种严格的养生方法(regimen)来为战争做好准备;斯多噶哲学家则反对肉体的欢愉,以求达到更崇高的精神理想。基督教的僧侣则在荒漠中独居,避开世俗的享乐,以及因宗教改革而出现的清教徒,则要忍耐新英格兰冰冷的会议厅中硬木长凳。

        佛佗当年为了寻求解脱道,除了行苦行外,有一段时间,也尝试以绝食的修炼方法,希望以此来悟道。只是到了最后,身体已被自己的这种苦行和绝食折磨得形消骨立,奄奄一息之时,牧羊女的一句话点醒了他,最终他接受了牧羊女的施粥,放弃修绝食苦行,继续修行,最后才悟道。生命都消灭了,如何悟道。

        人生在世,必须要有维持我们生存的基本生活需求,要维持我们生命体症运转的基本能量。因此,我们应该有一定的消费需求,如果我们把这些基本需求都舍去了,那生命还能存在吗?!相信大家对这一点有更多的共鸣。

        三、少物欲,重精神,方能幸福。

        来自外在的幸福都是不长久的,有报道称,外在东西(名、利、权、情)的满足,对你内心所带来的愉悦,不会超过三个月。三个月过后,你又会产生新的需求,由此而带来新的痛苦。幸福是内心一种飘浮不定的感觉,既然她是来自我们的内心感觉,那我们要寻求幸福的秘诀或真谛,当然也应该要向内寻求,向我们的内心、我们的精神世界去探求,外在的物欲享受永远无法带给我们永恒的幸福感受。

        那内心精神上的追求,那又是追求什么呢?《大学》开篇语所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至善,至诚等,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要追求的目标和方向,比如这次新冠疫情肆虐之时,那些参与积极抗击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公务人员、志愿者等,都是在用自己行动来践行“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口号的新时代可敬之人,这在佛家来说,他们就是在彰显“佛性”,在履行菩萨的慈悲情怀,也是《大学》“明明德”最生动的反映。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古往今来的无数哲言慧语,其实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精神高于物质,这是最珍贵的,永恒的,所谓“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天下苍生多惜福、培福!

    (图中照片均来自爱动客云霞 ,特此鸣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禁欲?纵欲?少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zxud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