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文责自负。如需转载,请务必征得作者的同意。
文/小月
编辑/小月
系列目录
•社恐,社交焦虑,还是孤独症?
•同样是“社恐”,现在有了两种含义
•状态,还是障碍?
•论社恐,社交焦虑,孤独症之间的关系,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事实
•社恐不是时髦语,更不是谁逃避社交的借口
本文从上一篇的《社恐,社交焦虑,还是孤独症?》开始。
这篇我们来讲讲现代“社恐”的两种含义。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语言不断涌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然而,在网络语言的海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新词新意,让我们在欣赏之余,也引发了深思。
比如,同样是“社恐”,如今已经衍生出了两种含义。
“社恐”一词,最初源于网络,是社交恐惧症的简称。对于社交恐惧症,我的上一篇文章有科普过其概念,这里就不重表了。
这个词在网络上的流行,让我们开始关注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让我们认识到,面对社交恐惧症,我们需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爱。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社恐”一词的含义似乎发生了变化。
新含义的“社恐”是什么?
近年来,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社恐”这个词语开始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这个新的语境中,“社恐”不再是社交恐惧症的简称,而是指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羞涩内向,但在网络世界中却能放飞自我的人。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显得拘谨,但在网络上却能毫不拘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这种现象,也被称为“网络社交恐惧症”。
“网络社交恐惧症”的出现,反映了社交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一方面,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平台,让人们在虚拟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另一方面,它也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加依赖网络,导致他们在面对现实的社交场合时显得拘谨和不自在。
这两个“社恐”,虽然字面相同,表现也相似,但二者的本质却有着天壤之别。
然而,不仅在网络上,现实中也广泛存在着“社恐”的应用。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用“社恐”来形容自己对社交的恐惧和回避,却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心理障碍。
现在的它指代的不再只是社交恐惧症,而是变成了一个很“酷”的代名词,用来做逃避社交的借口。
比如,有人邀请你去聚会,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拒绝:“我社恐,不喜欢参加这种场合”。这样既可以拒绝邀请,又不会显得失礼,一举两得。
我感觉,“社恐”貌似成了很多人不想社交的时髦语。
……
如何理解新含义的“社恐”?
首先,我们要明白,这种“社恐”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
这种“社恐”,更多的是一种逃避现实、消极应对的方式。他们害怕与人交往,害怕面对现实,却又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认可。这种“社恐”,实际上是一种自卑、胆怯的表现,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关注更多的社会问题,关心更多的心理健康。同样是“社恐”,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轻易地给自己贴上标签。我们要用理性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用关爱的心去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的目标,让每个人都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