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话题:银行本周的内容主要围绕着银行
本周主要讲解的是银行和你的财富管理非常相关的三个要点:
- 银行躺着赚钱的秘密
- 货币基金抢了银行的利润吗?
- 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靠谱吗?
一、银行躺着赚钱的秘密
银行到底是通过什么机制来获取高额的利润,在未来银行是不是还有躺着赚钱的机会。
-
银行通过存贷差赚钱的秘密:资金的规模、期限和风险转换
先看个数字,2016年中国银行业实现的净利润大概是1.6万亿元,其中净利息收入,也就是存贷差差不多占3/4左右,(存贷差:银行吸收的存款和放出去的贷款,中间的利率差额,这是银行最重要的利润来源。)另外1/4的利润来源大概分为两大块:
-
银行吸收了存款以后,它自己会去做一些投资。比如说,在我们中国大概90%以上的国债都是商业银行买的,它会投在债券这些比较安全的资产上面。
-
还有一块利润叫做 通道业务费用,我们到银行去买理财产品,其实大部分都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的合作,银行在这里其实只是“通道”的作用,收取通道费用,所以通道费用也是银行利润的一个重要来源。
至于我们平时比较熟悉的银行的手续费,其实在银行的利润里是比较低的,尤其是股份制银行,它一般为了吸引顾客,都会把这些手续费给免掉。
银行业金融机构收入结构图(2016年)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6年报》这三块利润:存贷差、银行自己投资的业务收入、银行通道费用,实际上都依赖于银行的规模和吸收存款的能力。吸收存款能力越强的银行,日子一定会越好过,也一定会更赚钱。
银行是通过什么机制赚取 存贷差 的?
存贷差听上去非常简单,存款和贷款中间利率的差额。但其实里面的道理一点儿也不简单,因为这涉及到了银行的本质。它是通过资金的规模、期限和风险转换,来实现资金的更优配置,然后从中间赚取这个利率差额的。概念可能比较抽象,可能借助下面一个小故事来说明就更加清晰明白了。
有两个村庄,一个村的村民比较富裕,手里有余钱,另一个村子正在搞各种加工业,酿造,伐木等等,需要资金,所以大家想着到隔壁村去借钱。
现在问题来了,比如说你搞加工业,你需要的资金量多,但是哪家哪户都不回有那么多闲钱,所以你得多借几家,这就是 在规模上有差异。
还有,你要搞加工业总得好几年时间,但是借钱的人都担心自己家的资金流动性,都不愿意借出去这么长时间,这叫 期限上有差异。
还有更多的人,跟隔壁村的人完全不熟,没有信用,大家也不信任你,你借不到钱,这叫 风险上有差异。
除此之外,为了保障借款的安全,每家每户都得跟借钱的那个人签合同、定条约,万一对方违了约,还得去讨债,这叫 交易成本。所以即使在这么两个村庄中间完成一个有效的资金匹配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你得好好地解决这几个问题。这个时候银行的作用就出现了。
银行能够赚取存贷差的关键-
银行可以吸收很多村民小笔的存款,然后汇聚起来借给那些需要大量资金的人,这叫 规模转换。
-
银行将这些不同时间点上汇聚的资金,匹配给那些资金使用期限不同的人,一年的、两年的、五年的,打一个时间差,这叫 期限转换。
-
银行还要承担贷款收不回来的风险,这叫 风险转换。
通过这三个转换,银行就实现了资金在这两个村子中间的有效流通,两个村的村民和经济发展就都受益了,银行也可以从存款和贷款的差额中间赚取费用。刚才说每家每户那么大的交易成本,也可以平摊到所有的储户和贷款上。所以银行出现以后,就把刚才我们说的那几个问题全部都给解决掉了,这就是银行的作用,银行通过这个机制就可以赚取存贷差。
-
经济中国银行业躺着赚钱的两个原因:银行的垄断性和高速的经济增长
中国银行业满足了两个条件:
-
中国金融的准入门槛是很高的,它的牌照控制很严格,而且国家在2000年以后对存款利率实行很严格的管制。在2012年的利率市场化之前,存款利率一直稳定在3%左右,这就意味着整个银行业的资金成本是偏低的,具有一个比较大的市场的垄断性。
-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国家这十几年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投资机会多、利润高,所以对贷款的需求很强,比如说2008年4万亿的经济刺激以后,大家就特别想借钱投资,贷款的利率节节上升,当时中型企业的贷款利率平均在8%到9%,小型企业更达到14%到15%。
而且当时放贷规模也是超常地发展,从2009年到2010年,两年的时间里,四大行中期的贷款余额增长了66%,短期的贷款余额增长了31%。资金规模大,存款的利率相对稳定,贷款的利率高,存贷的差额大,所以银行自然就能够赚钱了,这一段时间就被称为银行业的黄金十年。这主要还是跟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金融控制的局面密切相关的。
-
银行业贫富分化的新业态:利率市场化和经济增速下滑
但是事情在2012年到2013年之后就起了变化,银行业也开始产生巨大的贫富分化,富的银行富得流油,穷的银行就濒临破产。这是和我们国家的宏观政策和经济基本面发生巨大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
银行的准入门槛被降低了,我们国家2000年以后开始推行银行业的市场竞争,放松了银行牌照的发放,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中国有多少家银行?只有40家银行。现在有多少家呢?有4000多家银行。所以银行间的竞争自然就加剧,就产生了分化。
-
就是2012年到2013年之后,国家开始推行利率市场化,把存款利率的管制放开了。换句话说就是,在多家银行市场竞争的局面下,银行为了吸引储户,自然要提高存款利率,而整个行业的资金成本在上升,利润自然在下滑。最后,就是我们国家的经济进入新常态,从两位数的增长下降到了7%以下,那经济下滑意味着什么?就意味着市场上不再是遍地黄金,高利润的投资机会也就减少了,贷款的需求也就自然下来了,那么贷款的利率也就慢慢地跟着下来了。
所以说宏观环境的变化带来了银行业的变化,一方面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咱们中国经济的蛋糕已经今非昔比。2000年的时候,全国的金融资产大概是20多万亿,现在是240多万亿,而且7%左右的经济增速在纵向上比虽然下降,但是在横向上比在全球仍然独树一帜,还是很富有竞争力的。所以说只要哪家银行能够在中国经济这块巨大的蛋糕上分得一杯羹,就能过上幸福生活,过上土豪生活。
当前银行业的困境所以当下你就会看到中国银行业的一种新业态,就是“严重分化”,那些吸引存款能力强、金融创新能力强的银行就活得特别滋润,比如四大行,还有很多金融创新搞得很好的股份制银行,甚至包括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城商行。
但是很多小型地方银行、信用社却穷得濒临破产。所以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所有银行都赚钱的好日子已经是渐渐远去了,银行业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银行之间的竞争压力,还有来自于外部的很多竞争压力都会促使这种分化变得越来越厉害。
所以,只要是银行的产品就是安全的,只要是银行的就是好的,这种情况不复存在了,这个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出好银行和坏银行。
二、货币基金抢了银行的利润吗?
-
货币基金和银行之间的恩怨情仇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货币基金和银行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你要理解货币基金,首先就得理解一个词语,叫“银行间货币市场”。
银行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也会有资金短缺和盈余的时候,所以经常会互相借钱,这也叫做银行间的互相拆借,这样就形成了银行间市场。
和一般借贷市场不一样的地方是,银行之间的拆借资金量大、时间也短,一般就是以隔夜、三天、七天的居多,所以银行间的货币市场是一个大额的、短期的资金拆借市场。所以它就会对流动性要求很高,利率也会远远高于银行给储户的利率。
可是银行利率虽然很高,但是它们不允许个人投资者进入。所以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美国老百姓深受利率管制之苦,当时美国的 Q 条例规定活期存款没有利率,定期存款的利率有上限。但是,大量的储蓄都有一种寻找更高收益的冲动。
所以这个时候美国有一个投资银行家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设立了一个基金,吸收老板姓零散的钱,然后投向利率比较高的银行间货币市场,就相当于帮助老百姓用少量的资金参与进了高收益的银行间市场,分享到了机构投资者的收益。
由于这些基金的投向主要是银行间的货币市场,所以又叫“货币基金”。货币基金因为不属于银行体系,不用缴纳存款准备金,也不受利率的管制,就能够给老百姓提供比银行存款高得多的利率,自然在市场上大受欢迎。
1978年的时候,美国的货币基金大概占美国存款1%左右的比例,到了1999年的时候,这个比例上升到63%,差不多一大半的美国老百姓不在银行存钱了,都去买货币基金了。这也是美国历史上特别著名的银行存款大搬家,也叫“金融脱媒”。
所以货币基金就是当时美国利率管制下的金融创新,投资银行实现了绕开监管,筹集资金的功能,顺便也替老百姓赚了钱。后来的结果是皆大欢喜的,银行看到存款流失就赶到了危机,就游说国会废除 Q 条例,实施利率市场化。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货币基金的出现,是美国金融自由化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
中国货币基金:替老百姓多收了三五斗
中国货币基金的兴起,其实和美国的情形很像。阿里在2013年的时候推出了余额宝,它其实就是利用当时支付宝的账户优势,把支付转账的功能和货币基金相结合起来了,它也能够为我们投资者提供比银行的活期存款高得多的利率。
也是因为:第一,它绕开了银行存款准备金的监管;第二,它让我们老百姓分享了高收益的银行间的市场利率。
换句话说,现在市面上你看到的形形色色的货币基金,等于是为我们老百姓提供了一种高流动性、低风险的金融产品、由于货币基金一般来说都是可以次日赎回的,所以它的流动性接近活期存款,但是利率要高得多。今年货币的平均收益率是百分之三点几,活期是0.3%,所以货币基金的收益率是银行活期存款的10倍以上。
那么对于银行来讲,货币基金的出现确实是一个警钟,因为如果银行都按兵不动的花,说不定就会像美国一样,更多的存款会从银行里面流走。
所以银行也很紧张,大家纷纷地推出了货币基金的产品。到今年6月份,我们国家一共有122家金融机构,一共推出了372种货币基金,总规模差不多达到了5万亿元左右。
如果没有货基这样的产品,那5万亿的钱可能还大部分躺在银行的活期存款里,拿着0.3%的利息,也就是说货基的出现将银行的资金成本给推高了。这就是有人说“余额宝这种货币基金是银行吸血鬼”的原因,但它到底是谁的血呢?还不是老百姓的血?
那货币基金的出现其实无非是给了我们老百姓一点投资上的选择权,让我们获得了稍微高一点的收益率,让一小部分的利润从银行手里流回我们老百姓的受里而已。
更何况在中国并没有发生像美国一样,银行存款大搬家的情形。从2013年至今,居民的储蓄存款总额一直是上升的。到今天,货基占存款总额的比例也就是3%左右,在整个中国金融体系里还是沧海一粟罢了。
-
货币基金收益率:跟着银行间市场利率而变化
记得在2013年的时候,余额宝的利率曾经一度达到过7%,那为什么闲杂慈爱3%,降了这么多,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呀?
其实,货币基金的利率上下浮动,主要是跟随着银行间市场利率在波动。
2013年的时候,市场上闹钱荒,所以银行间隔夜拆借的利率一直很高,6月份平均是6.7%,下半年差不多平均是4%,所以这一年货基的平均利率是4.87%,余额宝最高的时候一度突破过7%的利率,所以它跟随着银行间市场利率来波动的。
后面几年,你肯定知道,中国的经济增速下行,银行就把货币政策悄悄放松,又放了一点点水,然后市面上的钱就没那么紧张了,银行间的市场利率又慢慢地降了下来。今年的银行间市场利率大概平均就是2.63%左右,所以货币基金是平均3%左右的利率一点也不奇怪。
货币基金平均收益率与银行间利率走势在图上你可以清晰地看出,货币的平均利率就是和银行间市场利率紧密相连的,而银行间市场利率的变动主要是受宏观经济环境和“央妈”货币政策的影响。所以你只要听到市面上说钱荒,你的货币基金的利率就会“嗖”得上去了。
三、影子银行到底是不是坑?
听到“影子银行”也许你会觉得与自己没关系,但是其实你只要买过非保本的银行理财产品,你就已经参与到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里面了。今天我们来看看:到底什么是影子银行? 、 银行理财产品为什么会属于影子银行体系? 、 这些银行的理财产品、影子银行的风险到底在哪里?
-
影子银行到底是啥?——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博弈
影子银行的存在,本质上就是因为银行这些金融机构,是受到国家严格监管的,但是它们又想赚取高额的利润,所以它们会和证券、信托、券商、基金这些金融机构合作,然后跟监管玩一个猫捉老鼠的游戏,它们会合作做一些“类银行”的金融业务。这些业务有银行的功能,但是又没有银行这样的实体,像个影子,所以非常地难监管。
这其中有两点你需要清楚:
1. 你肯定知道银行是受到国家严格监管的,
比如说银行的资金投向,是有限制的,当年国家调控房地产,就不允许银行的贷款投向房地产业。还有银行的放贷规模也是受到限制的,比如说原来就有一个75%的存贷比限制,虽然现在已经取消了,但是所有银行的信贷额度的行政控制还是非常严格的。此外,银行业和证券化是要求分业经营,银行资金是不允许进入证券市场的。
但是商业银行跟监管是有矛盾的,它要追求利润,什么行业赚钱它就给什么行业放贷,它就有冲动要放大这个放贷的规模,在证券市场火热的时候,银行手里的资金多,当然也就想去分一杯羹。
所以,第一点就是银行受到严格的监管,它有绕开监管的冲动。
2. 在中国的银行金融体系中,银行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因为只有银行能吸收粗款,募集资金也比其他的机构容易得多。
中国240万亿的金融总资产里面,银行占了90%以上,和银行比起来,其他的金融机构的募资能力都不强。
但是像信托、基金这些机构也有好处,它们受到的监管是相对宽松的。所以,银行受到的监管多,募资能力强;其他的金融机构钱少,但受到的监管比较宽松,它们一拍即合。
信托、基金这些机构通过银行募集资金,把这些钱投到当时利润通过银行募集资金,把这些钱投到当时利润最好的行业和市场上去,绕开监管,大家一块赚钱,那么这些业务其实就是影子银行。
最典型的就是当时银行和信托联手的“银信合作”的业务。2010年的时候,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非常地火热。国家担心经济过热,就限制银行对房地产行业发放贷款。银行当时心里很苦,眼看着房地产市场这么火热,这么多钱可以赚,却赚不到,所以它就产生了一种要逃避这个监管的冲动,那怎么逃避呢?
最好的路径就是寻找那些被监管得不那么严的合作伙伴,而当时信托公司的限制是很少的。所以信托公司就和银行合作,银行做信托公司的通道,发行理财产品,然后把这些钱投到当时最热门、最赚钱的房地产、基建项目上。
当时很多老百姓买了这种非保本银行理财产品,利率非常高,经常会达到10%以上。这些产品基本上就来自于银信合作的影子银行体系。后来这种银信合作的模式就被监管发现了,就开始被限制了。
到2014年,中国的经济增速下滑,实体经济贷款的需求就下来了,资金开始往证券市场上回流。所以,2014年以后我们看到债市、股市分别出现了一波牛市,这个时候银行资金又开始产生了冲动,就想往证券市场上跑,但是要记得中国银行业是不允许在证券市场投资的,银行资金又开始产生了绕开监管的冲动。这个时候像基金、基金子公司,还有券商就开始和银行合作,和当时的银信合作类似,银行充当通道,帮这些机构来募资,然后这些资金都一股脑地流入了证券市场,进一步地推高了资产的价格。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为了逃避监管,很多金融产品就会设计得比较复杂,中间会嵌套很多层,杠杆很高,风险也就比较大。从2017年4月份以来,国家就连续发文,要求金融去杠杆,严防金融风险,很大程度上就是对银信、银券、银基这些金融产品进行限制。
整体上而言,中国的影子银行就是一个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之间猫捉老鼠的游戏,你其实很难评价是好是坏。
一方面,它们会促使资金流向投资效率更高的地方,提高整个社会的资金使用效率
另一方面,这些金融产品由于中间通道很长,又缺乏监管,所以就很容易产生风险事件,可能会把百姓的一些财富给席卷进去。
-
影子银行是好是坏?——银行理财产品中的风险
很多人在购买非保本的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是没意识到这些产品是有风险的。其实从2012年开始,市场上就有各种银行理财产品违约的事件,而且都是大银行,华夏银行的“中鼎财富”系列理财产品、平安银行的“聚金宝”、交通银行的“得利宝”,都分别出现了违约事件。
以华夏银行的中鼎财富产品为例来解释。其实中鼎财富的背后跟银行没有什么关系,它是一家叫“通商国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企业,而这个公司是一个河南商人主导的股权融资计划,当时它的投资门槛是50万元,回报率很高,大概平均是11%到13%的年化收益率,几乎是存款基准利率的三倍以上。
有华夏银行这么大的银行信用,加上这么高的回报率,这个产品很快就募集了1.6亿的资金。结果经济下滑、公司破产,这个资管公司人去楼空,募集的资金也不知去向了,但因为是非保本的产品,银行是不需要承担过多责任的,所以最后购买这个产品的银行客户,他们的损失差不多高达1亿元左右。
可能有人会不理解了,那这家资产公司和华夏银行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这就是前面讲的 通道业务 ,华夏银行在这个里面做的就是通道,这个股权融资计划就是通过华夏银行卖理财产品来集资。
判断理财产品的风险所以,你买的银行理财产品,你以为买的是银行信用,其实不是,它的背后是一个高风险的股权融资计划。至于为什么要通过银行来做通道呢?就是前面所说的:
-
监管的要求。一般人不能随意集资,超过200人的集资就是非法集资了。
-
由于银行天生销售渠道广、信用好、容易募集资金,所以这些钱筹集来以后交给募集方,银行是不管的,银行大概收取1%到2%的通道费用,但是这个项目如果失败,银行是不负有保本责任的。
-
如何判别非保本理财产品是否靠谱?——四个基本准则
1. 需要特别关注产品的投向
不能因为看到是某一家银行发行的产品就去买,这不一定靠谱。需要特别关注产品具体投资到什么方向上,它是不是很清晰?如果它投往的是现金贷、消费贷、小额贷这类的产品,我觉得在目前的大背景底下爱你要非常地谨慎。
2. 需要特别关注产品是否是银行代销
如果是银行代销的话,就意味着银行在这个中间完全是一个中间角色,而你根本就不会知道具体的产品最后投到哪里去了,这中间的信息不对称太大,很难把握,建议最好不要投资这样的产品。
3. 需要特别关注募资方的信息
这一点因人而异,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原则。香帅老师的原则是:那些看上去名头很大、很多,但是又不给你一些具体的经营业绩细节。这些募资方都是应该打上问号的。所以你对产品本身,真的是要做一些研究和了解。
4. 需要特别关注利率是否过高
利率是否过高是一个比较难界定的问题,不过这里可以给出一个一般性的原则:
- 根据整个市场的利率环境在变化,如果在市场利率很高的情况下,整个银行理财产品的利率自然也要高一些。
比如目前的情况下,半年期的基准贷款利率是4.35%,五年期以上的是4.9%,所以你可以根据基准的利率来做一些判断。
比如有很多产品可能会投向一些高收益,但是风险叶稍稍高一点的这么一些产品。在上面浮动10%、20%都是很正常的范畴,尤其是信誉比较好的银行。
很多人在问5%左右的银行理财产品的利率算不算太高?个人认为不算太高。
但是如果是你的投向在现在国家严格控制的这么一些 P2P 、现金贷 这些业务上,利率又在8%到10%以上,我觉得就值得提醒注意了。不是说这些产品一定是坏的,但是这些产品的风险一定比你想象的要更高。
什么样的货币基金值得买?
中国市场上有5万多亿的资金都在货币基金上,一共300多种产品,利率水平也参差不齐,从3%到7%的都有,差别那么大,到底应该挑选哪一种?哪种更安全、收益率更高呢?
-
挑选货币基金的两大原则
- 安全性与流动性原则——挑选散户比例高的货币基金
我们购买货基的时候最关心的就是流动性,也就是随时变现的能力,那什么样的货币基金更安全呢?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我们跟着机构走,一般人一看很多大机构都在买这个货基,那这个货基肯定很厉害,马上就跟进了,其实着在购买货基中是个很大的误区。
因为机构型的货基,它的申购赎回都非常频繁。一般情况下我们散户对于市场利率的变动,不是很敏感,而机构对于资金的松动特别敏感,“央妈”放一点点水,市面上的钱多一点点,它就开始大量地申购;而如果这几天市场上有点风吹草动,钱略紧张一点,它就马上赎回。所以你会看到机构型的货基申购赎回都很频繁,资金量又这么大,所以对于货基整体的安全性、流动性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比如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有一支历史悠久的货币基金叫做 Primary Reserve Fund,它的净值一下子就滑到了$1以下,当时散户其实并没有反应过来。但是这个基金大部分的持有人是机构,所以机构投资者特别敏感,然后立马就开始了大规模的赎回,这个基金的资产在24小时之内就损失掉了2/3,自后被逼得要清盘。为了避免对市场造成过度影响,美国联邦政府只好出手救市,给它们注入流动性。这种现象在我们的金融术语中就叫“基金挤兑”,也叫 Fund Run,因为机构对市场价格变化太敏感,有一点点风吹草动,它们就容易跑路,导致基金的波动很大,不够稳健。
要判断要给基金是不是散户型,你就只要看它的持有人结构就可以了,这个数据每个基金都会提供。
我们进行了计算,发现如果一个货基的散户比率达到70%以上,那么它的流动性风险就非常低了。即使利率变动,这种基金的净值也不会出现很大的波动,即使这个条件稍微放松一点,放到60%,也没有什么问题。
所以,货基挑选的安全性流动性原则——挑选散户比例超过60%的基金。
- 收益率原则——挑选规模适中的货币基金
在安全的基础上,我们每个人都想买到收益率更高的货币基金,那么这个时候你就可能会踏入第二个误区。由于一般人都想着大而不倒,所以愿意去找那些规模很大的基金,这不一定是最正确的选择。我么你的研究发现货基的收益率和它的货基规模,呈现出一个倒U型的关系。
也就是中等规模的货基收益率最高。
比如说那些规模在50亿一下的,它的收益率一般会在3.5%以下;规模在100亿以上的收益率大概能够达到4.2%到4,3%。但是到了1000亿以上,它的收益率就又下来了,徘徊在4%左右。为什么基金规模不能太小呢?是因为货币基金现在投的最重要的产品就是银行的协议存款,协议存款的利率是怎么定的?它是基金公司和银行一块商定的。
货基规模如果一个基金规模太小,根本就没有和银行谈判的筹码,所以就没有办法拿到好的利率。但是为什么基金规模太大也不会获得更高的收益呢?
道理也挺简单的,当你买一个金融产品,比如股票的时候,如果是巨量的资金来买入这个产品的话,这个产品的价格就会不断地上升,导致你最后的买入价格会远远高于最开始的预期价格,这叫做市场的价格效应。
所以规模很大的基金,要获得好的收益率,其实是很难的,因为你很难拿到你的预期价格。
余额宝就是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作为世界第一规模的货币基金,它的流动性、安全性肯定是很好的,但是船大难调头,盘子太大,调整仓位就很慢,所以余额宝的收益率在整个货基产品中是属于一个中下的水平。从2017年的市场情况来看,基金规模大概在100亿到400亿的货币基金,收益率是最高的。
所以,货基挑选的第二原则,是挑选100亿到400亿这样的中等规模的货币基金。
流动性、收益率是我们挑选货基最重要的原则了。在此基础上,当然我们可以再加上一些筛选条件,历史业绩比较好的基金、手续费也比较低的基金,这些数据在网上都是公开的。你买货基的时候,可以在选购基金的第三方平台上,比如天天基金网、好买基金网、同花顺这些基金的平台上看到。
为了让你的理解更具体,我自己在挑选货基的时候按照刚才几个原则进行了筛选。
首先我先把机构型的货基,比如说机构持有量大于40%的一些基金筛选出篮子了;
然后又把小于100亿和大于400亿的基金也筛选出篮子,剩下的基金里我再按照前面六个月的历史业绩排名;
最后挑选出那些手续费、各种杂费最低的,大概就剩下了10来支可供选择的基金。
最终筛选出的基金通过这些基金的筛选,你主要学会的是这些原则。你会发现根据这些原则,其实你在每个季度选出来的基金都是略有不同的,而且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调整。
假如你对安全性的要求特别高,那么你就不妨牺牲一点点收益率,挑选像余额宝这种盘子大、稳妥、散户比率超过70%的基金。
如果你很年轻,对收益率的要求更高,而对流动性的需求不是很高,那么你就可以把流动性指标放松一点。总之在这么几个原则下,你一定可以挑选到安全可靠,而且收益率也不错的货币基金。
货币基金申购赎回的三个小窍门
- 赎回暗藏坑
很多人在买基金的时候,没有注意到一个赎回的规定,一般来说货币基金是 T+1 赎回。
也就是你今天买了这个基金,明天就可以赎回。但是也经常会有 T+2 、 T+3 的基金,那么就意味着你要两三天之后才能够赎回,这样就会对流动性造成一定损失。
所以,如果你是对流动性要求特别高的人,你就可以避开这些 T+2 或者 T+3 的基金。
- 申购有讲究
基金的申购也是讲一点时间上的效应,因为基金交易是按工作日来计算的,一般情况下你不应该在周五买入,因为周六、周日不允许你赎回,所以即便是 T+1 的基金,最后也相当于变成 T+3 赎回了。
这就叫 “周五不买入,周四不赎回” 。
- 收益何时高
货币基金的投资方向应该是一个短期的货币工具。市场上资金的紧张与否是货币收益率的关键,资金越紧收益率就越高。
而一般来说月末、季末、年中和年底的时候,市场上资金相对比较紧,所以你会发现在这些时间点上申购基金,它的收益率是相对比较高的。
货基选择2原则、货基买卖3窍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