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

作者: Drluffyzpf | 来源:发表于2018-05-28 12:33 被阅读0次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生前在斯坦福大学毕业演讲中,讲到了他生命中重要的座右铭:

    “Live Each Day As If It Was Your Last.”

    翻译成中文是“把你的每一天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来活”。类似的体育界明星也有很多类似的言论,伟大NBA球星艾佛森也把他的每场比赛当成最后一场比赛去拼。为什么提到“最后”就会让我们区别对待呢?因为我们人类刻在基因里的原始恐惧:对于死亡的恐惧,对于失去的恐惧。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抗拒恐惧,抗拒死亡以及失去,而是要以正确的姿势面对死亡,并合理利用恐惧带给我们的另一面优势,过好我们有限的一生。

    不遗憾不后悔的人生

    人类由于受到认知差异的影响,不能随时保持相对客观、相对全面的视角看待与处理问题。

    • 我们常常混淆重要与不重要的事情,将有限的时间及注意力浪费
    • 我们常常及时行乐,短见,忽略长期积累,可持续发展
    • 我们常常在固执的认定某事而忽视了其他维度的可能性与不确定性

    于是,人类从不珍惜触手可及的空气、水等自然资源,肆意挥霍,直至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及生存危机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整个宇宙的极其渺小的一部分,才开始重新珍惜身边的自然资源;我们被自己的感性思维绑架,注意力被眼前的“美好”(吃喝玩乐)收割,部分人迷失于眼前短暂的快乐,忘记了长远的看待问题,等发现自己已不再拥有时间、精力等资源再想改变时,发现已经力不从心(事业发展,身心健康,社交关系等等);无论我们穷尽一生如何去学习,依然赶不上这个世界的的发展与变化,各种认知、理论都在不断的迭代与发展,我们此刻的认知可能面临随时被否定的结局,因此在某一时间点,固执的认定某事会阻碍自己接受其他维度的可能性,错过更全面的理解某一事物的机会。最终,部分人致死也不知道自己后悔遗憾的根源;部分人虽醒悟但为时已晚。

    活在未来的正确姿势

    本文讨论的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态度,概括起来就是:向死而生。
    知道了我们的认知有限,时间有限,有且只有一次人生,因此我们必须制定一套原则,尽可能不留遗憾的过好这一生。

    具体实现方式就是:

    精简逆推式规划。

    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大部分人在新年伊始野心勃勃的制定新年各种计划,但过不了多久就不了了之,因此这并不是有效的计划。在向死而生的指导思想之下,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的注意力有限,想提高效率的方式就是少做事情,这样才有更大的机会把每件事做到极致。于是我们可以用1周左右的时间列出一个类似于“人生必做十件事”等。这一过程中,我们会在不断认定与否定中度过,最终剩下的就是符合价值观与主观意愿的相对客观产物。

    接下来,我们仔细分析每一项任务达到所需的步骤、技能及刻意练习所需时间。这样,一幅从终点逆推回当下的详细而可行性强的行动轨迹就清晰的摆在我们面前。最后需要做的就是执拗的笃定的保持强大的执行力,真正践行人生十大目标。

    有了“向死而生”版人生规划图,我们自然会更好的分辨出重要与否,某事该做与否等等。于是,我们会更关注日常父母的陪伴,规律的体检以及认知上的共同升级,而不会抱怨代沟越来越深或者在父母病危时才想起来一掷千金尝试无力的挽回;于是,我们会更关注日常的饮食健康以及思维健康,将健康饮食与健身以及思考学习优先于攀比虚荣的物质生活。于是,我们会对我们的决定更加坚定而不再顾及所有人的认可,同时每日心态更加淡定与从容的尝试完成既定内容而没有空虚迷茫的机会。

    向死而生要避开的大坑

    有了新的指导原则,仍有许多误区会导致践行效果不佳。

    破罐破摔万万不可

    向死而生,不是想死而疯。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份调查问卷提到:如果知道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你今天会做什么?结果令人震惊。部分高素质人在日常认真的遵循现有社会中的行为准则的情况下此时却常是选择做违法的、破坏既有人类社会规则的选择。因此,人性感性意识(下意识)本身并不可靠,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基因记忆往往会阻挡我们突破舒适区的行为,因此,我们需要用理性意识或元认知协调我们人性的“劣根性”认知与行为。现在开始并不晚。当然,越早醒悟越好。

    选择太多未必好

    人性是贪婪的,效率与数量不可兼得。任何能力、技能的获得需要时间与注意力的投入,也就是刻意练习。做到极致甚至还需要天赋的存在,因此,必须精选出对个人而言最重要的部分,太多的选择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与精力,专注以及长期积累才可能带到复利效应的指数级增长。

    计划没有变化快

    我们的行动需要反馈,一个是任务完成的进度反馈,是否需要加速或已经提完完成;另一个是任务完成方式是否需要调整,因为人类认知、技术的迭代速度正以指数级的速度进行,因此之前制定的方案可能需要结合当下的技术优势即时调整。

    总结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唯一确定的是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奔向死亡。我们需要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这个世界本身。向死而生的态度让我们敬畏有限的生命同时,更积极的珍视与感恩有限时间。因为我们知道:

    万物皆有裂痕,但,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向死而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zzi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