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丨争吵:愤怒背后的悲伤
亲密关系中的沟通,总是围绕“依恋”这个核心议题进行的。如果沟通是以促进彼此亲密的方式进行的,两人就会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他们的依恋关系会越来越巩固。
可是,如果沟通是以一种不恰当的方式进行的,两人之间就会产生很多的矛盾和误解。归纳起来,不良的沟通方式有三种:
- 双方都主动攻击,就会争吵;
- 一方主动,另一方被动逃避,就是追逃;
- 两个人都被动逃避,就成了冷战。
这一讲,我们先来讲第一种不良的沟通方式:争吵。
指责会变成无休止的循环
我猜,你肯定有这样的经验:不知道为什么,总是会为一些很小的事情,跟伴侣吵架。比如,谁该倒垃圾、谁该洗碗、约会为什么会迟到之类。
吵着吵着,自己也觉得累了,想停却怎么也停不下来。难得不吵的时候,会跟对方说:我们要好好的,以后不要再吵了。可是没过几天,争吵又开始了。
在伴侣之间,引发争吵的事情是五花八门的。可是争吵的模式都是类似的:就是不停指责对方,谁也不肯让步。
我见过一对夫妻,在咨询室里,妻子对丈夫说:“我也希望有个老公能陪我逛逛街,能陪我说说话。可是你呢,不是在外面跟朋友玩,就是回家对着手机玩游戏。你有一点对家庭的责任吗?”
丈夫也很生气,他说: “那你自己做得怎么样?我工作这么忙,压力这么大,你有体谅过我吗?那几天我加班,每天回到家都11点了。有时候连饭都没吃。别说给我弄点夜宵了,你有过一声问候吗?”
妻子冷笑了一声说:“人总是要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啊。”
丈夫就更生气了:“好,那这么说,日子就没法过了。都别过了得了,谁怕谁啊!”
这是典型的争吵模式。夫妻都觉得自己有很大的委屈,都在指责对方对自己不好。妻子的每一句话,都变成丈夫愤怒和反击的刺激源,反之丈夫的每一句话,也变成了妻子愤怒和反击的刺激源。
丈夫觉得妻子是争吵的源头,妻子觉得丈夫是争吵的源头,却看不到这是一个没有开始,也没有尽头的循环。
争吵源于用愤怒防御悲伤
怎么才能停止这个痛苦的循环呢?要想停止争吵,就要先了解争吵背后的原因。给你讲个我朋友的故事。
我这个朋友和她老公关系一直不错。有一天,她老公约了一个要离职的女同事一起吃饭,事先没告诉她,回来才跟她说。
她觉得非常委屈,可是这种委屈又很难表达,说出来就好像自己小气了。所以她说了两句,就躲到厕所里一个人偷偷哭。
这个举动既有她的伤心,当然也还有希望老公看到的意味。她原来的设想是自己在厕所躲了一会儿,老公应该发现,并来安慰才对。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没动静。再一听,好像卧室里传来了均匀的打呼声。出来一看,老公已经睡着了。
她心有不甘,就跑到客厅,把电视声音开大,可是老公还是没动静。最后她实在气不过,就跑到卧室,拉开老公的被子说:“醒醒!快起来!”老公睡眼惺忪地坐起来问:“怎么了?”
她说:“我都难过成这样了,你居然还能睡得着!”
这是夫妻交往的片段里最有趣的地方。在哭的时候,委屈是不想让对方看到的,只能躲起来哭,暗暗希望对方能发现。可是愤怒的时候,冲对方发火却容易得多。如果对方也不是一个包容的人,那愤怒的情绪也许就变成夫妻争吵的开端。
为什么向爱人表达愤怒容易,表达委屈和悲伤却难?
心理学里有一个情绪理论,是说像委屈和悲伤这种情绪,是出自本能的,叫初级情绪。而像愤怒这种情绪,是由悲伤这样的初级情绪引起的,叫次级情绪。
先有了委屈和悲伤,才有了愤怒和指责。从这个角度看,人们用愤怒来阻止悲伤,愤怒是悲伤的防御。
那亲密关系中的悲伤到底是什么呢?
是我的需要,你没有看见;是我想要得到你的认可,你却指责和批评我;是我知道你能平息我的悲伤,你却不肯安慰我;是我把你看作是我的药,你却没来医好我。
所以人会用愤怒表达抗议,并暗暗希望对方能看到自己愤怒背后的悲伤和需要。
可是在亲密关系中,悲伤和愤怒的功能是不同的。悲伤让人靠近,而愤怒却会把人推开。悲伤会引来安慰,而愤怒会引来同样的愤怒。
当亲密关系中的一方用愤怒和指责表达自己在关系中受到的伤害时,对方也会陷入防御的状态,因为愤怒和指责会被对方解读为“你觉得我不好”。很有可能,对方也用愤怒和指责来回应。
这时候,伴侣就会陷入一种相互指责的模式,表现出来就是没有休止的争吵。
停止争吵需要直接说出需要
那怎么才能走出争吵的怪圈呢?
答案很简单,回到依恋的源头。看到自己和对方愤怒背后的悲伤,并且能够说出这种悲伤背后的需要。
以刚才说的这对夫妻为例。当妻子对丈夫说:
“我也希望有个老公能陪我逛逛街,能陪我说说话。可是你呢,不是在外面跟朋友玩,就是回家对着手机玩游戏。你有一点对家庭的责任吗?”
而丈夫说:“那你自己做得怎么样?我工作这么忙,压力这么大,你有体谅过我吗?那几天我加班,每天回到家都11点了。有时候连饭都没吃。别说给我弄点夜宵了,你有过一声问候吗?”
我没有评价谁说得有理,而是先让这对夫妻停下来。然后我问丈夫:“你听到你妻子在说什么吗?”
丈夫说:“我听到了啊。我听到她在指责我没有责任感。
这时候我说:
“我听到的不是这样。我听到的是,你的妻子在说,她希望能有个老公陪她逛逛街,能陪她说说话。妻子,这是你的要求吗?”
当我这么说的时候,紧张的气氛忽然软了下来。这位妻子眼眶一红,说是的,这就是我的想法。我继续说:
“我知道这是你的想法。可是你也没有听到你丈夫在说什么。我听你丈夫说了这么多,其实他一直在说,我想有一个体谅我的妻子,我想有一个温暖的家。是这样吗?”
丈夫也频频地点头。这时候我会跟妻子说:“好,既然你的需要是这个,那你能不能好好地,直接地跟你老公说出你的需要呢?”
刚刚还咄咄逼人的妻子,忽然就变得扭捏起来。她看着丈夫,不知道该怎么开口。最后她鼓起勇气说:“你能不能多陪我逛逛街,跟我说说话呢?”
我能理解她的扭捏。有时候人们会误以为,这种扭捏只是矫情,是老夫老妻了,不习惯再说甜言蜜语的话。其实不是,而是人们害怕一旦说出自己的需要,就会被拒绝,而拒绝会产生伤害。
为了不让拒绝发生,人们很难说出自己的需要,而是习惯给自己的需要加上愤怒或者指责的包装。
人们希望对方看见自己的需要,又因为对方忽略了自己的需要而生气,这就是发生争吵的开端。
当你因为对方的忽略而生气的时候,也混淆了一件事,那就是对方到底是不想满足你的需要,还是不想接受你的指责和愤怒。
有时候,当你鼓起勇气表达需要的时候,又会非常小心翼翼。如果对方说出“不”字,或者提出交换的条件,你又会受伤和愤怒,并告诫自己:“下次绝不能再这么傻了。绝不能再给他伤害我的机会了。”
有些人可能会这么说:“我需要你陪我。可是你肯定做不到!”
为什么要加预想中的拒绝?只是因为自己害怕失望,所以提前拿起了盾牌。可是你防守的盾牌会变成刺向对方的利剑。
好在在这个咨询里,妻子没这么说,丈夫也没这么说。丈夫说的是:“我当然愿意了。以后我一定会多陪陪你的。”
听到丈夫这么说的时候,妻子的脸笑成了一朵花。
从害怕说出需要会被拒绝,到用愤怒表达需要,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变成了拳击台上冷酷无情的对手。明明是在自我防卫,却非要击倒对方,才肯放下拳头。
外表强硬,内心却期待对方能够看到自己真正的需要。这样的战斗不会有赢家,却一定会有一个输家,那就是双方的感情。
添加到笔记
1.两个人都被动逃避,就成了冷战
2.在亲密关系中,悲伤和愤怒的功能是不同的。悲伤让人靠近,而愤怒却会把人推开。悲伤会引来安慰,而愤怒会引来同样的愤怒。3.为了不让拒绝发生,人们很难说出自己的需要,而是习惯给自己的需要加上愤怒或者指责的包装。
佛祖门徒之前读过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据说微软CEO纳德拉上任时要求高管都要阅读这本书),作者认为,当我们专注于澄清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而不是分析和评判,我们将发现自己内在的慈悲;通过强调深入的倾听——倾听我们自己以及他人,非暴力沟通(简称NVC)有助于促进相互尊重、关注和理解,进而引发双方互助的愿望。NVC强调我们对自身的感受、行为以及对他人作出反应时的选择负责,以及如何致力于建立协作性的人际关系。其中的四点技巧:1、区分观察和评论,能够不带预设地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具体指出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物; 2、区分感受(Feeling)和想法,能够识别和表达内在的身体感觉和情感状态,而不包含评判、指责等; 3、体会与正发生的事情和感觉相关的需要——所有人共通的需要(如食物、信任、理解等)——是否得到满足; 4、提出具体、明确的请求(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而且确实是请求而非要求(希望对方的行为是出于由衷的关心,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惭愧、责任等)。
Hobbit海鲜老师,中午好! 您的这一讲,让我看到了自我辩护给我带来的不必要的伤害。在今年休假期间,我和父母的相处就一直不很融洽。具体体现在因为“家无人气”,我操心为房间裱了几幅字画挂在餐厅卧室,并购置了几株绿植,这样做的初衷是希望我不在家的时候,家人也能感觉到勃勃生机。 但却因为他们常时间缺席的视而不见导致了我的心理失衡,当父亲在钉钉子时想搭把手时,我表现出了极强的攻击性。其实我知道他们是爱我的,毕竟家中就我一个孩子,但自我辩护带来的意识防御就是让我不能自控地表达出对他们不精心经营家庭的埋怨。或许他们真的已经把最好的给我了,因为自己的原因,却没有在休假在家体会到家庭的温馨。 其实我有很多情感上的诉求想要表达,比如拥抱进门第一眼看到的亲人;在家里也可以举办读书分享会;让父亲自驾带我们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请家人吃一顿涮羊肉表达感恩之情等。我知道这样做,他们不会拒绝我,我并不会受到情感上的伤害。每次见面之前都想的好好的,但真正落实起来,仿佛就应了那句“你存在,所以我存在”,物理空间上的拉近反而让我变成了另一个人。其实那并不是我的本心,却让彼此都感觉“人很近,心很远”。 请问,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为谢。
戚志光
2019年8月15日前两天和妻子争吵,妻子说:“你每天下班时间都安排的满满的,看书、锻炼,都是做你自己的事情,你从来不花时间和我聊聊天,陪陪孩子。” 我的第一反应是:我不是你说的那样啊。我有在做家务,有陪孩子看书玩游戏啊。但是之前的经验告诉我,只要我说出这些话,立刻会使争吵升级。即便我能够把每天的时间花销按分钟列好摆在妻子面前,也不可能说服她。 今天听了老师讲的内容,正好和我的经验相契合了。妻子表达的是她的需要,虽然在需要之后是极具攻击性的指责,但是如果过我能够包容下她的攻击性,回应她的需求,就能够改善亲密关系。 那怎么办呢?当天下班我把所有的安计划都取消,专心陪妻子做饭,陪孩子读书。然后抽时间一起看了一部电影。 嗯,涛声依旧了。
Cduoduo
2019年8月15日
听到从悲伤到愤怒的描述时,脑中的画面是《千与千寻》中的无脸男:从柔软地卑微地渴望接纳失败后,愤怒地吞噬一切让人恐惧。 似乎在说着:如果我不能用柔弱来获得安慰,就用威力来让你注意——即使是恐惧,你也一定要看见我呀! 悲伤,是原生的、自己沉浸的、柔软的、卸力的。 愤怒,是包装的、寻找指向的、尖锐的、攻击的。 愤怒看起来如此有力,悲伤如此无奈。 而悲伤是展现软弱寻求连接,愤怒是抓起武器隔绝自己。 可是,真的敢于呈现悲伤的人,可能才是更有底、更有力的人。 像《非暴力沟通》中说的,能表达悲伤的感受、提出请求,接受对方的任何反应,就更强大了。 曾经我也是个有很多武器的人,冷战、愤怒、离家出走……啥招都使过,到最后发现,自己也很累。 现在也会有情绪上来的时候,但是能更快地觉察到自己在做什么,也更敢于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不对回应作过多解读和评价。 回到《自我发展心理学》,控制二分,区分自己的和别人的事,真的是非常根本的事。
悍那Hana
2019年8月15日悲伤是,我被拒绝我很难过,我是那个弱者; 愤怒是,你做不好你该谴责,我是那个强者; 把悲伤伪装成愤怒,至少可以不再面对自己的柔弱… 但选择不面对自己,也就选择了掩盖真实需求,不正面应对关系,变成一只刺猬🦔,硬碰硬。 跟爱人少有这种状态,但对父母貌似是经常,一言不合、甚至连言都没言,就怒火攻心怼怼怼,对父母就是那么没耐心、那么刻薄… 今天有点明白这愤怒从哪儿来了,它源自一个悲伤的预设——爸爸们肯定不认同、妈妈们肯定听不懂,所以我有什么想法、连说都无需说,只消一个眼神交换,就自以为体察到反对和排斥,立马先展开防御和攻击。 我先愤怒,就不会被拒绝; 我愤怒了,即使被拒绝也是合理。 真是越想越悲伤,用一种虚假的预设、演一场虚张声势、藏一个真实的诉求、失一次直面的机会… 太傻了,得改。
青岛罗刚
2019年8月15日盔甲 盔甲是最厚重的恐惧, 盾牌是最锋利的宝剑。 愤怒是最深沉的哀伤, 指责是最无力的乞求, 冷漠是最孤独的心, 保护我的必加害我。 拥抱还是拒绝, 这是一个问题。
李岳洋
2019年8月15日愤怒都是源于别人的行为和想法达不到自己心里的设想,你感到失望,才因此而愤怒。 面对愤怒的伴侣,要先处理愤怒再解决问题。 愤怒只是保护自己的方式。 愤怒的背后,是很深的哀伤。只不过表达愤怒要比表达哀伤容易而已。 愤怒是会把人推开的。 所以,要让彼此重新走近,被伤害的一方不应该一味地表达自己的愤怒,而要让对方看到愤怒背后的恐惧和悲伤,和自己的需求。 比如,不要总说:“你怎么能做这种事,你考虑过我的感受吗?” 而可以说:“我那么害怕,害怕你会离开我,害怕到都不敢继续爱你了。” 愤怒每个人都难以避免,很容易演变为对别人的暴力。你可以用这个方法应对: ●首先,先努力让自己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避免冲动地乱说和乱做; ●其次,想想自己究竟在气什么,哪句话或是哪个行为不能忍; ●然后,了解生气的原因背后,你有什么想满足的需要; ●最后,向对方充分表达自己,不是去指责,而是直接说出感受和需求。 当你的触角希望被别人看到 这样“关系”才会变成彩色的 不然“关系”就是黑暗的洪流 向外流向别人,变成愤怒😡 向内流向自己,变成抑郁😞 当然别人也希望如此 这样相互都是彩色的 亲密关系也就在你们之间 自然而然的流动起
Stone
2019年8月15日“唉,我跟你说不清楚” 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是:我很委屈,你却不理解我,而我还是想跟你好好聊聊 “唉,我懒得跟你吵” 这句话背后含义是:我很关心你,你却不理解我,而我希望你关心我 愤怒是悲伤的防御,而防御是刺向对方的利剑,我们在亲密关系里都被这样的利剑刺伤过 我们要做的是直接说出需要,不加任何愤怒或指责的包装的需要
张平 Francis
2019年8月15日海贤老师提到的例子实在是太有普遍意义了,我也曾在樊登读书会的一次亲密关系的沙龙中分享过自己的一个小例子: 有一天晚上睡觉前我因为牙疼很早就躺下睡了,迷糊了一阵子,我爱人在旁边在手机上不知看什么文章笑出声来,把我给吵醒了,结果就引出了一场争吵。 先是我很生气地大声指责我爱人把我吵醒了,不顾我的感受。 我爱人就反唇相击说我回家都不理她,难道还不许她自得其乐么。 于是我又指责她为什么没注意到我牙疼的事情,我工作一天回来都不知道关心我一下。 然后她又针锋相对地说,她在家又不是闲着,带孩子也很辛苦,别以为我在工作就有多了不起云云。 就这样陷入了争吵的恶性循环之中。 幸运的是,那段时间我刚读了《非暴力沟通》,想到了书中沟通心法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于是后来我就又强忍住愤怒和不甘的心情,告诉我爱人,我这次牙疼真的很严重,半边脸都肿了,在公司里又不太顺利,跟老板发生了种种摩擦,所以搞得我心情很糟糕,才对她那么粗暴。 果然我这么一说,我爱人也马上软了下来,当天下班后就来向我嘘寒问暖,跟我和好如初了。 正如海贤老师所说,很多时候我们是害怕示弱,害怕被伤害,害怕失望,所以才提前举起盾牌,但那却恰恰成了战争的导火索。 记得布林·布朗在《脆弱的力量》中告诉我们,其实当我们展现出自己脆弱的一面时,恰恰才是我们最有力量的时刻,我想,这种力量也是让我们和爱人紧密连结在一起的伟大力量。
统统1130
2019年8月15日你是不信任我吗, 怕我像陌生人一样, 回绝你真诚的表达; 你是太在乎我吗, 怕这最后一道堤坝, 也顷刻间轰然崩塌。 你看外面世界纷纷嚷嚷, 只要我们深情相拥, 随时开出幸福的花; 你看就算命运起起伏伏, 只要彼此悉心牵挂, 漂到哪里哪里是家。
Vincere_肖涵哲
2019年8月15日我在峰峦之巅呼唤你的名字, 声音却仅在心灵的山谷中回唱。 Khaled Housseini在群山回唱中所写的那句话,道尽了无数伴侣,或以冷漠面具,或任由冲动流离表达感情时的注定悲剧: “我现在懂了,有些人感到不幸福,是因为他人爱的方式: 那样隐秘,那样热烈,那样无助。” 即使在伴侣前,我们也会试图去创造一张坚强完美的面容。但是往往,透过面具看到的,却是一个疲惫孤独的灵魂。何必任由负面情绪流淌? 何必让道理,正确和责任成为永远无法逃离的主题? 需要他/她,就请携带温情和勇气,承认自己的问题,并向那位最在意自己的"神明",礼貌地提出自己的小小愿望吧。 😃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真的不是生与死。而是我需要你,却任由冲动的伪装,将你从我身边推离。
Rosy詩
2019年8月15日今天的課解答了我前兩天的疑惑,需要被關心需要被關注的時候卻還是害怕,委屈的話難以表達,偽裝成帶著刺的話,自己也變成了個全身都是刺的刺猬,讓人不敢靠近……所以自己還是要做出改變,讓自己喜歡的人看到自己軟弱的一面又何妨?慫一點又何妨?
我叫张子鸣
2019年8月15日愤怒背后的悲伤经常在电视剧中出现的因爱成恨。一般都是女主角黑化,疯狂报复。最典型的就是白发魔女,练霓裳受到伤害后一夜白发,开始复仇之路。 我认识一对夫妻,在煮方便面时,老公说要先放油包再放料包,这样好吃,他从小就这样吃。老婆说要先放料包再放油包,这样才符合她的习惯,才最好吃。最后争得不可开交,甚至连离婚都说出来了。在一边等吃方便面的我很无辜。 现在想起来他们是想知道对方能不能迁就自己,我测试了一下,这个先后顺序无关味道。 一般人家争吵后,我会劝他们听陈奕迅的床头床尾这首歌。很多人都听哭了,尤其是最后几句。 固执的一对 渐发现 各自也不对 被窝中 转身心交瘁 互建情绪 敌对堡垒 徐徐入眠沉睡 徐徐入眠没眼泪 床头任何疑虑 一觉甦醒了 混和 床尾丝丝发堆 对不起一句 没记仇 隔夜 已不再追 被窝中 转身找依据 互送怀抱 换个焦距 徐徐入眠沉睡 徐徐入眠没眼泪 床头任何疑虑 一觉甦醒了 混和 床尾丝丝发堆 再苍老几岁 病榻上 结伴仰首太虚 爱涌进对方的骨髓 互吻微笑 目送他去
王晓彤
2019年8月15日凛冽的寒风只会让人把衣服越穿越厚、越裹越紧,温暖的阳光才能让人卸下层层保护。 虽然俗话说“女人心海底针”,但老师文中的例子倒是显得男女主人公没有明显区别,都是用愤怒争吵代替了自己真实的诉求,双方却都没看到。这让我想起电影《阿凡达》中男女主人公的对话,说的是“I see you”而不是“I love you”,当时完全不理解,现在觉得前一句明显更高级。
青松
2019年8月15日非暴力沟通里最难的是表达感受,邀请对方的帮助。因为我们害怕被拒绝,害怕失望,请求就变成了要挟和控制。 学了陈老师的课程后我才理解那句话“我爱你与你无关”。以前我在给喜欢的人发信息时总是期待对方及时热情回复,如果对方不回我会很焦虑,我会继续发。现在我会觉得,因为我喜欢你所以我会主动找你聊天,这是我的事;你出于什么原因没有理我那是你的事。如果我还喜欢你我会继续找你聊天,同时我不会投射我的焦虑和控制。如果我不喜欢你了,也就没有找你聊天的理由了。我对我的情绪和需求负责,你对你的负责。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