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第一节,我在班里进行了本学期的第一次公开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这篇课文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新课文,也即作家张秋生笔下的一篇诗意化的小散文。对于刚刚步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如何体悟文章中字里行间洋溢着的诗情与画意,着实难度颇高。另外,全文结构紧凑,语言生动优美,需要孩子自主提炼的词语和句子,语法知识分布集中,尤其这次我选择的是第二课时,因此对于教学经验贫乏的我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

我导入了白居易的《长恨歌》,由此引出新课。备课之前,张琼主任提醒我把课后练习中的小练笔作为本节课的一项学习目标。经过多次的修改与磨课,综合吴歌老师的意见,最终我把“读课文,品美句,仿照写”三步走的具体步骤确定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试过课后,我试着调整了原来的讲课顺序,根据字,词,句,篇章的先后次序重新修改了课件和教案,把“我会写”放在第一部分,而在出示“我会认”词语的时候相机指导了课后练习中“明朗,凌乱”两个有新鲜感的词语。这一环节中,孩子们分别用拆拼,近义词替换等方法自主理解词语,而在此节课中我重点点拨的是“反义词否定法”。





随后小组合作读课文,自主画出自己喜欢的,有新鲜感的句子。这一环节让我思考良多。我本是安排三个段落中的三个比喻句来进行拓展延伸的,但是在巡视时我发现出现以下问题:1.有的孩子没有认真听课,他标注句子的并不是出自我要求的段落;2.在自主交流时我听到有的孩子交流的并不是这三个比喻句,而是我主观屏蔽掉的我认为没有新鲜感的句子。写一下让我有点慌神,也给我敲响了警钟:无论备课多少遍一定要备学生,关注学情,关注到孩子间的差异性。因为之前试课没有出现今天的问题。所以我想当然的并未在此方面多加关注,导致问题也随之而来。而随后让孩子们拓展延伸时吸取了试课的教训,让孩子们自主发言,果然孩子们一个个顿时脑洞大开,妙语连珠,令我大吃一惊。
正当我欣慰开心之时,本节课的重头戏“随堂仿写”却也给了我当头一棒。课前我收集了我们班孩子们自己拍摄的上学路上的照片,并且抽取了一些本节课的经典词语让孩子们读后自主发言,自主创作。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孩子们都愿意说,也能说。但真正到了下笔时,却一个个抓耳挠腮,绞尽脑汁也憋不出几句话来。最后的展示环节有的孩子虽然写得不错,却也因为声音太小,吐字不清使得课堂教学失去了活力与激情,无论我怎样用语言来引导……



一直以来,生动有趣,活力激情且实用个性的课堂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但是今天的这次挑战明显存在了太多的不足与遗憾。比如因为害怕时间紧张而没有将课后阅读链接中汪曾祺的《自报家门》也仿写有机结合,没有点出“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等。其实我的心中也一直存在着一个困惑:自主仿写是否真的有必要在课堂上进行?是否作为课后作业,细细品味思索后方能大胆创作。在这个环节中,没有一个具体的抓手作为依托孩子们自然写不出。



但是如果给孩子模板,具体指导放到短短的一节课中去又存在与时间和学习目标的冲突,如何在兼顾二者平衡的同时讲出趣味和激情,我,一只菜鸟,一直在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