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三十五-再读《瓦尔登湖》

读书笔记三十五-再读《瓦尔登湖》

作者: 无用斋主人 | 来源:发表于2019-08-17 12:06 被阅读252次
    读书笔记三十五-再读《瓦尔登湖》

    大二的时候,一位德高望重的师兄很严肃的和我说:“如果你想进入社会以后生活的快乐,一定要读一下《瓦尔登湖》”。于是,我从图书馆找到了梭罗的这本传世之作。散文并不是我最喜欢的体裁,尤其是讲各种人生哲理的散文。书大概看了,三五天之后也就还了,从此脑子中好像再也没出现过这本书的印记。上个月带爸妈自驾西藏,在拉萨的酒店书吧里突然又看到这本书,于是随手翻了起来,第一章还没看完就差点哭了出来,那种心灵的共鸣实在是震撼。我马上下单买了这本书,并给自己制定了一个极细致的读书计划。我计划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来读这本书,除了反复读至少三遍以外,早上的时候还会像中学念课文那样再把每一章念几遍。

    梭罗在没有人烟的瓦尔登湖建造了一所房子,并依靠自己的双手在此居住了两年多。在最简单的生活之中,梭罗对人生进行了无比深入的思考,并把这些思考集结成这本《瓦尔登湖》。梭罗对工业文明和喧嚣社会对人性的挤压心怀忧虑,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明了人类只有过简单和淳朴的生活,才能得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也就是真正的幸福。我想起马克奥勒留的《沉思录》,那个罗马皇帝在连年征战之中对生命和世界的终极思考。两本书都是传世之作,都是对生命的深入思考和领悟,其对人类贡献的伟大之处不亚于老子、柏拉图等巨匠。梭罗是在极简的生活中、马克奥勒留是在征战沙场之际,可见对人生的思考并没有环境的限制,一切都是本心决定的。大学时候的我一副少不更事的样子,自然无法理解梭罗的深度思考。经历世事沧桑之后再读梭罗,那种每一句话都能触动心灵的感觉又是如此深刻。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无数次的探讨了人生的本质,也无数次的抨击了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按部就班不知疲倦的工作方式。生活本来很简单,我们需要的也没那么复杂,但几乎每个人都在大多毫无意义的“努力奋斗”中度过本该快乐的一生,这就是人性。随手写些感悟吧:

    读书笔记三十五-再读《瓦尔登湖》

    第一:学生时代读的书,对人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大学读过之后虽然没再想起过这本《瓦尔登湖》,甚至当时读的时候触动也不大。但我惊奇的发现,我的价值观还有生活态度和梭罗书中所描写的非常一致,甚至我好几次写过的读书笔记几乎就是《瓦尔登湖》某些段落的复制。当然,这肯定不是什么巧合,根本原因是当年读这本书的时候虽然没太在意,但书中的某些思想已经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从本性上来说,我是很认可梭罗思想的,虽然当年理解的不够深刻,但书中的诸多话语还是与我形成了共鸣。这种共鸣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持续了二十多年,在我接下来的人生也将持续影响下去。就如同海明威在谈到巴黎时曾说:“如果年轻时你来过巴黎,那么巴黎将如一场流动的盛宴,在你的一生之中始终陪伴着你。”

    我始终认为读书应该读经典,原因是任何一本读过的书,都可能潜移默化的对你的人生产生影响。虽然当代作家写的东西未来也可能成为经典,但这是不确定的小概率事件。人生如此短暂,还是尽量读一些经过历史积淀的作品吧。当今社会讯息万变,昨天还流行的观点也许今天就过时了。但无论时代怎么变迁,基于人性的东西是不会变的。一百年以前,柏拉图是那个柏拉图、老子是那个老子,一百年以后还是如此,这就是传世经典的魅力。尤其是在学生时代,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的时候,千万不要乱读书。尤其奉劝那些沉迷抖音和电视剧的年轻人们,早点迷途知返,要不然可能一辈子也认识不到真理。梭罗在《瓦尔登湖》中也遗憾地说道,只有极少数的人懂得阅读真正的好书(经典),一般人都是读着让自己视力和智商同时下降的“垃圾”。经典中有黄金般的文字,那是古代最聪明的智者说出来的,可我们只是读一些狗血文字。于是,我们的交谈和思想,当然也包括我们的人生,全都在一个低水平的层次上徘徊。另外,我始终认为读书要有自己的体系,自己独立思考之后订立的书单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千万不要偷懒让什么所谓权威或者读书会来给自己订读书计划。

    读书笔记三十五-再读《瓦尔登湖》

    第二:为什么很多人二十岁已经死了,只是八十岁才埋葬。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有些矫情,说这话的人无非想表达很多人的生活不够快乐也不够如意吧。但这些年一直研习佛法,慢慢感觉这句话说的不是一种感觉,而是真实的状态。首先,我们到底是如何认识生命的,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如果只要心脏跳动就算生命的话,那么植物人和脑死亡算活着吗?如果活着的标志是大脑要有独立思考,那么我们一定要分得清哪些思考是自己的,哪些思考只是惯性使然。当今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就和流水线上的工业品差不多。从学校学习的课程到各个年龄阶段的生活方式,甚至找什么样的伴侣过什么样的退休生活,也基本都是同质化的。社会就像一个大机器,每个人都是其中的某个小零件。这一个个的小零件,在学生时代基本就被塑造成了按照社会惯性不断重复转动的机器。我们每天自然的起床、工作、吃饭、睡觉,偶尔也去聚会或者度假。但就和宫崎骏《千与千寻》里面汤婆婆控制的世界一样。每个人都在机械的劳作,不工作的人会变成猪。在真实世界里,社会就是汤婆婆,我们每个人都被其控制,只有找到自己的“名字”(真实本心下的自己)才算真正的活着。传统意义的按部就班的生活并不是我们独立思考得出的,而只是按照社会惯性简单的重复。从这个角度来说,当二十岁我们被社会塑造成型的时候,其实已经死了。

    我知道这么说一般人是无法接受的,说实话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痛苦的几天没睡着。这些年我一直努力和社会传统进行抗争,就是希望还能找回真实的自己,那个本心之下的真实自己。我从繁华都市移居到慢生活的澳洲,登山户外读书修佛,内心越是平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越来越深刻。无论如何,且行且珍惜吧……

    读书笔记三十五-再读《瓦尔登湖》

    第三:为什么大多数人成年之后,反而没有学生时代快乐?

    这个话题好像大家都承认,但基本又认为人生就是如此。学生时代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世界充满无限可能,那时候我们尽情的唱着跳着,就像青春永远不会散场。转眼进入社会,我们开始事故、开始努力赚钱、开始接受成年人的游戏规则、开始顺应社会。就如北岛在诗中写的那样:“杯子碰在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这个现实版的故事被无数次重复,但为什么没有人对此深深的质疑哪?为什么没有人试图从自己做起,改变这种宿命哪?何况,谁说这一定是宿命!

    梭罗在瓦尔登湖独自与大自然相处,过着无比简单的生活,但内心又如此宁静平和。如果只是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人类其实只需要简单的劳作就可达到,但又有几个人能仅仅满足于此。租房子的想买房,买了房的又想换大房子;职位低的想升职,升了职又想当老板。我们是不是该深层次的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成年后的幸福感反而不如学生时代。应该是欲望吧,永远不会真正满足的欲望,还有潜意识里不想被社会“淘汰”的比较心态。社会想塑造或者改变一代人,其实很容易,只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一种价值观,再树立一些榜样就可以了。所有人都会跟着往前走,而且谁都不愿落后,这就是人性。我们回想一下自己过往的人生,为什么学生时代会努力学习?后来又为什么会努力赚钱努力买房努力把孩子送去精英学校,还不是社会塑造了这样一种风气吗?!而每个人又不想落后吗。如果我们早生五十年,那我们的精力绝对不会放在赚钱买房上面,而是争当贫下中农,以无产为荣有钱为耻。一切都是社会大潮使然,我们终究还是社会大潮中不甘落后的一朵浪花,仅此而已。

    早在二千多年前,古圣先贤们已经告诉我们人类幸福感的根源,那就是“内心宁静平和的程度”。再来看一下学生时代和进入社会最大的不同在哪里。学生时代的生活简单的多,虽然也有功利主义但相对来说目标并没那么紧迫;学生时代大家的生活差距不大,所以比较心理也没那么重,每一天都在“浪费”中悠闲的度过;学生时代对未来有各种憧憬,理想和梦想夹杂在一起,就和学生时代的感情一样,简单直接。总结一句话,学生时代的生活简单不功利,享受每一天的过程而不急迫。我想我们找到了问题的根本,因为简单不功利,因为享受每一天,所以内心更加宁静平和,所以更幸福快乐。如果我们在成年人的社会里也能做到这些,那么就会和学生时代一样快乐。当然,这个真的好难,就好像让一个五十岁的人去和一群孩子踢毽子,就算身体能和孩子们一样轻盈,心境又如何回到四十年前?!

    但是,我觉得这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努力在红尘中不断修炼,修炼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生活状态都能让自己简单不功利并安住当下的能力。如此,则无论什么年纪什么环境,都能和学生时代一样快乐。虽然很难,但我这些年一直在努力,无论修佛读书还是远离繁华都市移居海外,都是希望自己尽量远离商业亲近自然,时时内观己心,在红尘中能保持那份简单不功利的初心,宁静平和。我给自己的书房起名叫无用斋,给自己的公众号起名无用斋主人,誓将不跟随主流成功学的生活方式进行到底。

    读书笔记三十五-再读《瓦尔登湖》

    第四:为什么成年之后,大部分的时间都要用来工作?

    国家自从诞生开始,发展的方式就只有两种。第一是不断向外扩张抢夺资源,第二就是利用生产资料(土地、货币、经营权)的转让或者升值来把民间的资本吸收到国家。第一种发展方式演绎了几千年,几乎每一个帝国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第二种方式也是如此,除了极少数利益相关者和投机商人之外,大多数人口袋里无论有多少钱,不是持续贬值就是会被各种海绵吸走,比如不断变相上涨的医疗、教育、房子,也包括各种被吹高的股市或者投资机会。因此,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不停地劳作好像成了逃不掉的宿命。也好像没什么人质疑这种生活方式,因为大家都差不多。就算是父母长辈,经常挂在嘴上的话也是:“没时间就别回家看我们了,工作要紧”。甚至很多在工作岗位上累病了的人反而成为榜样被赞赏。诚然,国家发展需要每个公民努力工作,但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除非你极其热爱你的工作,否则把人生大部分时间献给工作,我认为是非常不值得的。

    我们短短七八十年的人生,除去学生时代和老年生活,真正有活力有智力有能力的也就三四十年,而且只此一生,绝无重来。我想如果有一位仙人和你说,我可以用全世界一半的财富来买你这三四十年。换句话说,你可以拥有全世界一半的财富,但学生时代一结束,你就要变成六七十岁的老年人。我想没有一个人会同意这么做,有钱没命花又有什么意义。但当这个交易被打碎进行的时候,我们每个人又或多或少的都在参与。大多情况下是一种惯性,没觉得时间会过得这么快,想着等攒够钱或者孩子利索了或者公司上市了再怎么怎么样,转眼几十年就过去了。我们错过了大学毕业十年庆、错过了无数次或浪漫或冒险的旅行、错过了坚持自己学生时代的爱好、错过了陪父母去巴厘岛度假、错过了去努力实现自己看似可笑的梦想……

    我想起自己的二舅,一辈子省吃俭用努力工作,甚至单位发一个苹果都舍不得吃要带回家。等到两个女儿都嫁人了,自己也退休了,终于可以办好护照去周游世界了,但肝癌晚期的检验报告击碎了一切。人生无法回头,我们最珍贵的也是唯一珍贵的就是时间,全世界所有财富加起来也不能去换的,不可重来的时间。说到这里,也许你会同意,把如此珍贵的时间大部分用来工作,是多么的愚蠢。世界这么大,而人生又是如此短暂,我们一定要和一个家境贫寒的主妇计算生计一样来计算我们的时间。可惜没有任何一所大学有一门课叫做人生学,每个人都是摸爬滚打之后才能明白,这多少让人有些无奈。

    当然,我没有说不要去工作,毕竟无论怎么生活,都是需要银子的。我是说我们要明明白白的工作,要有计划有安排的去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如果你骨子里极其热爱自己的事业,那么把大多数时间花在工作上面是无可厚非的。但其实大多数人也没那么热爱,更多的还是为了生活所需和财富积累。这时候,就要很仔细的计划和平衡好工作和其它方面的关系了。西方人在这方面相对平衡的好些,每年多少时间工作、多少时间旅行陪家人、多少时间专注于自己的爱好,甚至退休以后怎么生活也是计划好了的。但我觉得,这还是不够,工作还是占据了太多的时间。无论如何,每年工作占据的时间不应该超过一年日子的一半。也许你会说在大都市压力大很难实现,还要供房子付学费等等。那就换个小城市,为什么不能把生活自由放在第一位?为什么不租房而要被房子绑架?为什么要挤破头花大价钱让孩子去所谓的精英学校,除非你应付自如?为什么要让自己仅有的最珍贵的几十年时间在压力下度过而不是量入为出安享自己普通的生活方式?为什么要在意别人或者社会怎么看你?为什么不能按照自己的本心自由大胆的去生活?为什么要为了这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耗尽自己最好的年华?难道人生的本质不是更多有趣的经历和体验吗?

    说太多了,就此打住吧,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人生,别人无法干涉,也干涉不了。无论如何,时时安住当下,享受每一个呼吸之间的快乐吧。别忘了经常提醒自己:“只此一生,绝无重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三十五-再读《瓦尔登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abh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