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八章 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下)
上一次我们了解了常态下实际税率包含的内容以及实现方法,今天我们来看看非常态下的官僚体系,会用什么手段来征收这沉重的赋税。
书中是以汉朝为例的,那么我们就跟着一起来读吧。
通过前面的阅读,我们知道汉武帝“多欲好动”,花钱如流水。再多的钱也经不住这样挥霍呀,府库为之一空。于是,汉武帝决定向民间收割财富。
首先被汉武帝瞄上的是商人。武帝初年,随着经济发展,一大批大工商业主崛起,家业万贯,实力相雄厚。汉武帝对这些巨商非常反感,认为他们帮助解决国家的急难,导致黎民百姓陷于重困之中。
那么,怎么搞到他们的钱呢?汉武帝分了几步走。
第一步是“卖爵”。挂起一批诱人的诱饵,把他们的钱钓出来。
买了爵位有什么好处呢?打仗不会征发你去当兵,也不再征用你当劳力,免除终身的徭役。买了武功爵的人,还可以当官,可以免罪。
这诱饵太香,果然商人们纷纷出资,国家获得了巨大的财富。
然而,汉武帝花钱没有节制,这钱很快又用完了,怎么办呢?
汉武帝又实施了第二步,“加税”。
汉武帝发布了一道“算缗”令,要求商人主动向政府呈报财产,老实交代家里有多少房子、多少马匹、多少钱财,税率由1.27%提升为6%,提高了4倍多。
6%的税率,今天看起来并不能算高。而且官府的规定是你主动申报,并不主动上门来查。听起来很宽松,汉武帝很仁慈啊。
所以,几乎所有商人都心存侥幸,多多少少有所瞒报,也就是说,普遍违法。
但要命的是汉武帝有后手跟着,等商人都申报后,又下发了一个“告缗”令,这个厉害了:谁隐瞒不报,或呈报不实,其他人可以向官府告发,告了以后,官府就查抄没收他的全部财产,分给告发者一半。这叫作“告缗”。
这一下,几乎所有商人都掉进陷阱了,而且掉得还没法抱怨:谁叫你不老实,想占国家的便宜?这回报应了吧?
为了将“告缙令”落到实处,汉武帝任用了一批残酷无情的酷吏,去各地审理告缗专案。一时间人们为了发财纷纷告发,“告缗”成了穷人的生财之道,国家和底层百姓都发了财。
这还没有完。等大量普通百姓通过“告缗”发了财之后,汉武帝又搞了一个扩大化,下令无论城乡一概实行“告缗”,普通百姓也列入范围。
穷人通过告人得来的不义之财,转眼也因为被别人告而被剥夺。“告缗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中家”就是中等富裕的人家,也就是说中等富裕的人家都被告了,天下所有中产阶级以上的人都破产 。
这套组合拳打得如此漂亮,全天下人毫无招架之力。国家得到多少钱呢?
《汉书·食货志》记载,朝廷得民财数以亿计,老百姓因为交不起钱被没入官服为奴婢的以千万数。武帝时期的全国总人口大约为4000万,因为告缗成为奴婢的居然达到1000万。其他没收入官的土地、住宅更是不可胜数,国家财富得到极大改善,地方财政也有钱了。
不过,这并不是最后一步,最后一步更绝了。
我们前面说过,汉武帝搞创收的第一步是卖爵,百姓买了爵可以不服兵役,不去打仗。
这样一来国家有钱了,可是打仗的人不够了。于是汉武帝开始“政策调整”,进行爵位贬职——他出尔反尔了,爵位低的还是要去服兵役。
因为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收割财富,到武帝末年,小农普遍破产,流民剧增。加之几十年的征战,史书说,汉武帝的统治导致“户口减半”。
诚然,汉武帝雄才大略,他打击匈奴、安定边疆,这当然是有大功于后世的。但是一个人做事必须对成本与收获,有一个基本估计,对国家和社会的承受力有一个基本估计,不能一代人非要完成几代人的事。“一口吃成个胖子”是不现实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