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的沟通,需要让孩子参与到对话中,参与到讲述中。这些对话侧重于分享我们的情绪状态,我们所关注的共同兴趣,以及我们对彼此的愿望和意图。这些沟通传达了这样一种理解,我们的关系建立在可以相互对话的基础之上,建立在给予和获得的基础之上,即每一个人对他人都能理解和共情,也能从他人那里获得理解和共情。这种相互影响不会削弱父母的权威,相反,它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当孩子对这种基于相互理解和共情的关系充满信任时,他们会更完全地接受和尊重父母的权威。孩子们会认识到父母生活中丰富的经验使他们遇到特定的情况时会从一个更理性的视角作出最适合的回应。安全型的依恋关系中,孩子也会认识到父母教导的目的是基于保证孩子利益的最大化。
非言语沟通关注对行为或事件的体验,而不是关注行为或者事件本身这个简单的事实。非言语表达可以传达出我们对他人在特定情境下的体验的批评、负面判断以及评价。在前一种情况下,孩子能够应对行为问题及其后果,而不会对自我造成威胁。孩子会从当前情境中有所收获,而不会影响亲子关系。在后一种情况中,孩子更可能感觉到这里对自我的一种打击和对亲子关系的一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便不太可能有所收获。
有时,父母在管教孩子时会用严厉或批评的口吻。这种语气立刻让孩子产生一种紧张和防御的心态。无论家长说多少次“我喜欢你,我只是不喜欢你做的事”,都会如此。孩子更可能是对你说话的声调做出反应,而不是你说话的内容。一种更放松、更实事求是的语气更可能让孩子相信家长对孩子的批评指责只是在针对他们的行为。
强调非言语沟通的基本作用的同时,重要的是不要忘记言语沟通。言语所表达的意思是非言语信息所不能实现的。言语会使父母和孩子不局限于此时此地,把谈话带回到记忆中,带到未来计划中,并形成对事件、信念和价值观的一般认识。言语能够让父母和孩子表明自己的意图,避免误解。他们有必要解释清楚为什么他们会有那种行为、想法或情感体验。
当精通言语沟通时,除了和父母交流之外,孩子开始自言自语地谈论他的内心世界。他可以用言语来帮自己理解模糊的倾向性、感觉、情绪状态、恐惧来源、兴趣并明确自己的愿望和计划。没有言语,孩子就不能识别他内心生活的某些品质和特征;他不太可能了解自己;他不太能意识到他的意愿、想法和感受,缺少掌控感;他不太能组织和调节自己的想法、情感和意图。
孩子发展言语沟通能力和动力是希望与父母沟通的意愿,这种意愿所带来的好处远远超过沟通本身。安全型依恋既能促进孩子沟通的意愿,又能帮助孩子沟通顺畅。父母表现出对孩子内心世界的积极兴趣,而父母的关注又会让孩子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产生兴趣。由于父母的兴趣和言语能力,他们经常把孩子的非言语表达赋予含义,也经常用言语来描述孩子在做什么、看什么,看上去打算要做什么,以及孩子对当下的状况可能在什么感觉。通过这和孩子谈论他的感受,父母给孩子提供了谈论自己行为的方法,这些技能将会伴随孩子一生。
父母与幼儿之间这种言语沟通的核心就是一种单纯地想要分享、使彼此都开心、交流对彼此关注的愿望。这种沟通在少数时候是为了评价、控制、批评或者教导孩子。当偶尔出现这种少数情况时,当然只是一小部分时间,它也有一定作用,而且孩子也会愿意接受父母的意见。然而,如果让这类沟通主导了亲子沟通,那么孩子就会慢慢减少沟通频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