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的书,是我最喜欢的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
这是余华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小说从一个小男孩的视角,以碎片化的回忆形式,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少年所经历的孤独、幻灭以及困惑。
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众生百相,让我们感受到了爱与恨、尊重与鄙视、恐惧与敬畏、愤怒与热情。如细雨中的呼喊一样,触目可见,触手可及。
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两个人从监狱里的铁窗往外看,一个人看到了烂泥,另外一个人看到了星星。”
挺住意味一切,认真活好自己。
让我们一起去聆听孙光林的故事吧。
作者:十点姚瑾
原生家庭欠你的,要靠自己赢回来
弗洛伊德说:“人这一生,总在弥补童年的缺口。”
在孙光林的原生家庭中,任劳任怨的母亲在家里没有多少存在感。她生命中唯一的一次发泄,是在临死前斥责丈夫不该把家里的物件拿去讨好寡妇。
而父亲孙广才,在家里充当了暴君、泼皮和无赖的角色。
他对待丧失劳动能力的祖父,尽是谩骂和嫌弃,在其父过世后,他甚至如释重负地笑着说:“我的娘啊,总算死了。”
对待妻子,他缺乏相应的尊重,他明目张胆地与寡妇苟合,以多睡几个女人为荣。
他还厚颜无耻地调戏大儿子的相亲对象,黄了大儿子的婚事。又因摸大儿媳的屁股,被儿子孙光平割去耳朵。
在孙光明逞能救人丧命后,他还妄想利用小儿子英勇救人的事迹,让自己成为城里人。
在这种错位分裂的家庭环境中,孙光林三兄弟之间的情感也非常淡薄。
印象最深刻的是孙光林被哥哥打破脑袋,去找父亲告状时,情急之下的哥哥竟划伤了弟弟的脸,伙同弟弟一起诬陷是他先动的手。
而父亲处罚的方式是将孙光林绑在树上殴打而全村的孩子都兴致勃勃地站在周围观看,而他的哥哥和弟弟却神气十足地在旁维持秩序。
这些隔离和漠视,让孙光林更加怀念和养父母在一起的时光。
六岁那年,因为家庭贫困,他被父亲送给了孙荡镇的王立强、李秀英夫妇。
他曾这样描述和养父母在一起的生活:“那个时期我是幸福的,虽然远离了南门,但养父宽厚又不失严厉的爱温暖过我,养母对我的信任感动过我。”
书中有两个场景,体现了养父对他的爱。
一次是王立强叫孙光林去打开水,当孙光林准备出门时,他蹲下身,努力缩短他的身高,一遍遍地嘱咐孙光林:“如果实在提不动了,你就将热水瓶扔掉。因为提不动了摔倒在地的话,瓶里的开水就会烫伤你。”
还有一次是因为孙光林不听话被养父揍了一顿,当他得知孙光林还没吃饭时,背着孙光林就进了一家饭店,给他点了一份最贵的三鲜面,而且为了给孩子一个台阶下,他借口要上班先离开了。
他能顾及孩子的情绪,蹲下来和孩子平等对话,同时告诉孩子如何保护自己。
也难怪孙光林会觉得王立强在很多方面都更像一个父亲。
虽然孙光林的原生家庭无比黑暗,幸运的是他并没有放弃对幸福的幻想与期待,他以一种旁观者姿态,与自己原生家庭进行心灵上的对立和反抗,通过不断与自己的和解,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高中毕业后,孙光林通过自己努力,考上了大学,也逃离那个让他感到窒息的家。
其实人生何尝不是自我突破的历程呢?固然出生由不得我们选择,但我们可以把上天发给自己的每一张牌尽力打好,活出自己新的人生。
真正的友情,离不开温暖的陪伴
罗曼.罗兰说:朋友看朋友是透明的,他们彼此交换着生命。
书中描述了孙光林的四段友情。
第一段友情是在孙荡。在孙荡六年中,因为有同学国庆和刘小青的陪伴,让孙光林贫瘠的童年生活充满了色彩。甚至在回到南门以后,只要一想起他们,内心就充满了甜蜜。
第二段友情是在南门。养父王立强死后,12岁的孙光林回到了南门。亲情的缺失,让他极度需要朋友的慰藉。
最初他被开朗颇有号召力的苏杭所吸引,想融入苏杭的朋友圈,因为这样能让自己看上去像是拥有很多朋友。
成为苏杭小跟班后,孙光林并没有得到重视与尊重。苏杭为了炫耀自己的威严,当着女同学的面用柳条抽打他的脸,还命他趴在地上。
不甘屈辱的孙光林选择重回孤单之中。他宁愿忍受寂寞的折磨,也不愿意以耻辱的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都说两个精神孤独的人,容易走在一起。苏宇是孙光林生命里的第三段友情。当苏宇走进孙光林的生活时,满足了孙光林对友情的所有渴望。
他们惺惺相惜,相互温暖。当敏感少年孙光林因沉浸在身体的变化和对女性的想象里无法自拔时,善良的苏宇告诉他,这种生理现象是每一个青春期男孩都要经历的,没啥稀奇,适时解除了孙光林的心理犯罪感,让他能以一种合理的心态看待自己的青春成长。
苏宇的陪伴,给了孙光林长足的温暖和依靠,让他对未来生活充满了希望。
而令人叹息的是,这段友情美好却也短暂。
苏宇的死,给了孙光林沉重的一击,同时也让他迅速成长起来,开始了自己的第四段友情。
在新朋友鲁鲁身上,孙光林好像看到了曾经无助的自己。他把苏宇对自己的爱,延续到了鲁鲁身上,他像关心弟弟一样关心着鲁鲁,小心维系着这份友谊,在付出爱的同时也接受爱,重新找到了心灵的寄托,重新拾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人这一生,会遇见很多人,有的人教会你爱与勇敢,有的人给你带来教训,有的人教会你珍惜,而有的人用离开教会了你成长。无论你遇到的是哪一种人,都没有对错之分,这些都是你人生际遇里的一笔财富,让你的人生丰满而有意义。
人性中的微光,是人前行的动力
孙光林在成长历程中,经历了很多伤害、愚昧、孤独和绝望。在书中,他用第一人称口吻,描绘了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百态,向我们揭露了真实的人性。
譬如慈眉善目的祖父,摔破了碗以后,因害怕被儿子责骂,嫁祸于孙子孙光明;因够不着饭桌,便唆使孙光明把饭桌腿锯短;冷漠的父亲,因为孙光林回家时正好遇见家中失火,便把他视为家中的灾星。
譬如孙荡的老师张青海,为了打压孙光林,联合学生国庆和刘小青,诬陷是孙光林写的标语,最后成功逼迫孙光林承认了自己没做的事。
譬如父母与王跃进发生冲突时,因孙光林没出手相助,村里人便认定这个世界上再也找不出像他这样坏的人;当他们看到孙光林一个人在池塘边哭和笑时,还给他贴上了怪物的标签。
……
在那个文化荒原的年代,愚昧成为了时代的代名词,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和欲望。正是这种经历,构筑了孙光林内心世界的不完美。
但在孙光林残酷生活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人性的微光。
譬如养父母对他的关爱;曾给予他精神寄托的小池塘;与刘小青、国庆、苏宇和鲁鲁之间的友情;考上大学后,哥哥悄悄替他还上了高考报名费,为他准备了简单的必需品,送他远行……
这些人性中的微光,成为孙光林生命中弥足珍贵的回忆,让他的生活有了寄托,有了前行的力量和勇气。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当我们在成长道路上,遇到难过、无助和绝望的时候,不妨像孙光林一样,想想那些人生的至暗时光,来安慰现在痛苦的自己,你就能不断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不断向前。
当我们能用积极的心态好好生活,不再忧虑那些已成定局的事情,我们就能在逆境中奋起,实现人生价值。而这就是我们活着的真实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