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要声明一点:
不是我有了什么了不起的成就,也不是我高调,这只是个人成长中的关键事件吧。
虽然这个关键事件,只与我自己有关。
我发现,最近的我,总会有不同的想法冒出来,那些按不住的想法冒出来,我就只好记下来,一是梳理,二是再一次反思。
01
被派去听一场讲座,级别很高的那种。
台上的人,或者分享的人,级别都很高,反正我是够不着的。
“名师名校长工作室”成果交流会,那肯定都是很有建树的。
可是,我却很不厚道的睡了一会儿。
因为什么呢?
这样的成果分享,应该是切身体验后,能够对他人有所启发或帮助的,或者是很接地气的,故事很鲜活。
可是,我却在本上写下了这三句话:
一本正经的分享:用大家都知道的语言,或者从别处搬来的语言,一本正经的讲述。
炫耀似的分享:比如一个什么样的实验,然后就罗列出很多学生考进了很好的大学,包括毕业动向也很好,然后这就是我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成果。我质疑两点:第一,一个人的优秀是否,取决于上好的大学或者上名牌大学吗?第二,他能够考上一个名牌大学,真的是你的功劳吗?如果是你的功劳,你为什么没让接受试验的每一个人都考上名牌大学呢?
再或者老师们有什么样的成就。比如那评那个什么很高级别的职称或者荣誉称号,你的工作室充其量是给了人家一个平台而已,但更多的应该是靠人家自己的努力奋斗的结果。
磕磕绊绊的分享:也有的分享者,语言都没有组织好,磕磕绊绊的,前言不搭后语,听上去有些难受。
我想,就是在老师中开展一次“如何分享”的专题培训,应该都是大有市场的。
02
阅读《论语今译》,第一篇《学而篇》,里面有一句: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书上的解释是说你不了解我,我并不生气。还专门说了其他版本是解释的:人家不了解我们所讲的东西而并不生气。
任何一个语言都是需要放到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当中去理解的,如果单纯的在这里认为是别人不了解你,你不生气,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君子。真正的君子就是:我,给人家讲了很多遍,他可能都不太理解,或者不能和我站在一个立场,我都不生气,那么我才是真正的君子。这里面也折射出一位老师的心态。
当然,古人的思想,我们现代的人都是一种臆测。我们都会找和自己理解接近的去理解。
03
《特别的女生萨哈拉》一书的分享。
魏老师说:如果没有波迪小姐,萨哈拉后来也会变得非常优秀。
对这个观点我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这本小说其实除了向我们展示萨哈拉的成长过程,是教育的一些古板因素造成的。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作为教育人的可为空间在哪里。
因为大部分人都是要靠赏识,靠激发,靠尊重,靠接纳,去成长的。就算一个很优秀的人,你天天去打压他,去批评他,去否定他,他可能获得的都不是我们后来看到的真正的优秀。
当然,也有一些人,一些很强大的人,不由外界来评判,而自己能够茁壮成长。但这样的人,其实是很少的。
我们很多人都需要外界对他的关注、看见和理解,他才能够长得更好。
04
要完成一份关于语言文字的材料准备。要准备很多的资料,这是我最不愿做的。
因为检查语言文字材料,就好比检查你是否每天都在呼吸,每天是怎样在呼吸,你还要举出例子,自证你在呼吸。
有些滑稽。
这些所想,但愿不是“杠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