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625天。
当孩子感受到失败、受挫,甚至开始自我怀疑的时候,他们常常会说我不行,我不想。这个时候作为父母的我们一定会特别地发愁,这该怎么办呢?但是这个有挑战性的日常难题,在作者莫莉·卞那里却能轻而易举地解决。那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呢?
在今天分享的绘本《菲菲真的不行吗?》,这是莫莉·卞笔下菲菲系列的第三本书了,故事的开始,菲菲正在玩她不太擅长的拼图游戏,她想把七巧板拼成一个正方形,这不是谁给她的任务,而是她自己想尝试的挑战。
但是不幸的是菲菲的尝试没有成功,这个时候聪明的姐姐出现了,她不仅用自己擅长的能力飞快地帮菲菲拼好了七巧板,还下了一个结论说,菲菲你不够聪明。
其实菲菲的探索不是失败,只是还没成功而已,可是姐姐的聪明还有这个所谓的结论,却阻断了她走向成功的道路,但是幸运的是菲菲有一位很好的老师,叫做莫瑞老师,她是理解儿童的高手,因为她理解儿童,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老师。
当菲菲带着对自己的怀疑来到学校,走进教室的时候,莫瑞老师正在和同学们讨论聪明这个话题。莫瑞老师向学生们抛出一个问题,怎么才能变得更聪明呢?
莫瑞老师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让大家相信通过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脑就会变得更强大,更聪明,然后莫瑞老师请学生们解答一个关于形状的数学题,菲菲在前一天刚受到自己不够聪明的打击之后,现在她一听到数学题,大脑一片空白,无从答起,心里只有对自己的否定,而且也不愿意尝试着去解题。
菲菲的同学小安,还有宝儿都在用自己的办法在解题,他们也鼓励菲菲请她一起来行动,但是很快他们自己也陷入一片思维的混乱。
莫瑞老师把同学们的一切都看到眼里,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她用温暖又有力量的话来鼓励大家,最后在莫瑞老师的引导和激励下,菲菲朋友们都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了解答的方法。孩子们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更明白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只有一条,还学到了一句具有魔力的话,快了。
菲菲不仅自己学会了这句具有魔力的话,还能用这句话去鼓励别人了,所以在老师的帮助下,她重新获得了自信,学会了自我激励的方式,更学到了一种发展,积极地看待事物的态度。
在《菲菲真的不行吗?》这本书里,我们可以读到的是儿童理解和教育智慧,假如说我们每个大人都这样看待孩子和还没有成功的人,假如我们把这种态度传递给年轻的一代,我想这个世界上将会有更多的聪明人,也将会有更多的孩子摆脱我不行的魔咒。
书里面对难题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是非常经典的,在心理学上这两种思维方式被称为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在作者的后记里,她讨论了创作第三本菲菲的灵感来源,在心理学家德韦克的鼓励和支持下,莫莉·卞形象地说明了固定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区别。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的智力、能力是一成不变的,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这样的话我们就会特别害怕失败,会觉得自己看起来没有那么聪明,我不行,我不要接受挑战,那发展潜力就会受到限制了。
一个有着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他会认为智力是与生俱来的,在出生的时候就确定了不会改变,由此决定了一个人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所以当他们遇到难题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不聪明,就会很容易放弃了。
如果我们认为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努力,而这个世界充满了帮助我们学习、成长的挑战,那么我们拥有的是成长型思维模式。我们相信通过努力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困难和失败都可以帮我们进步,然后我们会对学习充满着热情。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成功来自努力和有效的策略,如果孩子们觉得自己的智力是可塑的,每当他们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学习新知识,去迎接新挑战的时候,大脑中的神经元就会形成新的强有力的联结,他们将来遇到有挑战性任务的时候,就会奋力地坚持下去。
成长型思维模式不但决定了孩子面对困难挑战的一个积极的态度,还能够通过激发更活跃的大脑活动,来提高孩子的智力。智力是可以后天改变的。
菲菲的老师莫瑞通过让孩子们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形象地解释了聪明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可以习得的能力,当孩子有时间提升自己的时候,就不会浪费时间一遍又一遍地证明自己的杰出,也不会再努力掩饰自己的不足,而是去改变它们,他们不会只找那些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人,而是愿意和那些可以促进他成长的人去交朋友。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养成,是需要我们父母注意的。
首先,要知道不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很容易发现自己擅长的领域,找到一个舒适区,并且很享受在这里面自给自足的,自信自足的感觉,但是他们也会尝试着走出舒适区,去触碰一下陌生的或者是不擅长的领域。
如果成功了,就会获得更多的自信勇气了,而且继续探索,不断拓展自己擅长的领域。如果失败了,或者得到了外界的否定、嘲笑,甚至指责,他们往往就会退回到舒适区,就害怕再受到打击。
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不知不觉地,甚至满怀热情地扮演了菲菲姐姐的角色呢?我们有没有不经意间,帮助踮起脚尖,想要努力够到桌子玩具的那个孩子,轻而易举地说我帮你拿?
这个时候有的孩子会很高兴,心满意足地拿着玩具玩去了,但是有的孩子会非常生气,他甚至会大哭大闹,你把我的玩具放回去,我要自己够。还有的孩子会接受玩具,但是却默默地躲在一边发脾气。
孩子们的反应各不相同,这和他们的先天性气质有关,生气的孩子或许让你感到不解,我明明帮你拿了玩具满足你的要求,你还大哭大闹呢!这就是我们没有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他那个时候是想要那个玩具吗?不,他是想要经过自己的努力,够到玩具的那个成就感。而你轻而易举地剥夺了人家这份荣耀。
如果后面再补上一句你太矮了,够不着或者是大惊小怪地说你小心点,别把桌子上东西碰倒了。这个时候你打击了孩子,他非常受伤,他心里可能就想我真的做不到,我真的不行,我真的没用。
就像这本书里菲菲一样,明明只是初次,第一次遇到这类问题有点摸不着头绪,但是在不断的否定性语言的暗示下,这个事好像就只能这样了,好像就没办法了,或者明明是一个很小的点,有点不擅长,在不断的否定性语言的暗示下,它会从一个点扩展到一个面,然后扩展到很多的面,严重影响了对自己的判断,最后甚至影响了学习生活方方面面。
读完这本书,我们不妨学习一下菲菲老师,看到孩子们都在绞尽脑汁想办法的时候,我们应该做什么?
还记得那句有魔力的话“快了,快了,继续努力,继续尝试,你能行”,比起直接帮助或者是开玩笑的敷衍,更好的方式是鼓励然后和孩子一起尝试,要始终保持开放乐观的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