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快乐脚丫子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译释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感想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古时候泰山不是一般人能够祭祀的,有资格祭祀泰山的人是周天子。而因为泰山在鲁国境内,故鲁国国君也能够对泰山进行祭祀。
季孙氏只不过是大夫自然没有资格祭祀泰山,它却一而再再而三,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屡次犯上。
对于季孙氏的种种行为,孔子自然感到非常的生气。一是孔子是礼的规约的信徒,认为互为尊礼才能够构建良好的社会风气。二是孔子作为老师,学生有错就应该更正而不应该任其继续。
而冉有是季孙氏的家臣,孔子期望冉有能够成为忠于礼法效仿前贤,指正上级季孙氏的行为,做到为人臣的责任,然而却被冉有直截了当的拒绝。
冉有自然有自己的想法。
有可能是冉有屡次指正季孙氏已引起季孙氏的忽视与厌恶,畏于强权只好说不。
有可能冉有已经劝住过却没有用,事情已经发生,只好说不。
有可能是冉有觉得这是季孙氏的家事不应由为人臣的他来说三道四,只好说不。
可能性是冉有认为季孙氏已有衰落之势且多说无益,因此说不。
不免让我想起一个故事来。
传说有一个人,去庙里拜菩萨,突然心生一念,如果我来当一天菩萨怎么样,他便向菩萨提出这个要求,菩萨欣然应允,还提醒他,坐到菩萨的位置上就做到一点:无论如何都不要说话。
此人心想这也不是难事,轻松就可以做到,就爽快地答应了。
这时一个经商之人走进庙里,拜完菩萨离开时钱包掉出来了,但他没有发现,拜完就走了,与菩萨换位之人刚想出言提醒,想起与菩萨的约定,就没说话。
而后一位衣着褴褛的穷人走了进来,他的孩子卧病在床却无钱医治,他祈求菩萨能不能救救孩子,磕头时看到了上一位商人掉落的钱包,他喜极而泣,认为菩萨保佑他的孩子有救了,与菩萨换位之人又想说话,想到约定后又忍住了。
第三位来者是个渔民,他祈求菩萨保佑今天不要有风浪,因为他要出海打鱼,这时发觉自己丢了钱包的商人回来了,看到渔民后误以为他偷了自己的钱包,两人陷入了争执。
与菩萨换位之人再也忍不住了,下来说出了真相,最后穷人还给了商人钱包,商人向渔民道歉,渔民出海打渔去了。
结果穷人的孩子没能得救,渔民打渔却遇上了风暴葬身大海,这个人懵了,自己说出真相不是做了好事吗,为什么会是这种下场。
菩萨对他说,如果你始终保持沉默,穷人的孩子已经得到了救治,渔民现在还陷在与商人的纠纷中无法出海,自然能保住性命,商人也有了行善的机缘,可是你一开口,一切都变化了。
还有一种可能,冉有已经开悟,冉有虽多次被孔子批评,但是冉有至死都非常尊崇孔子,更在孔子晚年的时候多番照料。
这样的冉有不像是不忠不孝之人。
面对冉有的回答,孔子只好叹息的说了一声,呜呼,痛心疾首又无能为力且无力回天,季孙氏的的种种行径没有得到阻止,连上天都不阻止季孙氏,连泰山神都不劝阻季孙氏的行为,因而只好叹息泰山神不如林放知礼。
孔子希望冉有劝阻季孙氏在现在的人看来多少有些好为人师,但是作为老师的他确实有必要指正学生的错误行为。
孔子终究也只是叹息了一声作罢,因为改变不了已经发生的事情,过于执着也不是一件好事情。
感谢您的观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