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6月21日这一天对于法国人而言是一个屈辱的日子,这一天,德法两国谈判代表在法国的贡比涅森林里,在这座法国人曾经引以为傲的森林里进行了谈判,在22年前的这个地方,德国代表同法国元帅福煦签订了《贡比涅停战协定》,22年后,法国人在这里扮演了德国人不愿意扮演的角色,作为战败国同德国进行谈判。为了谈判,德国对于这个历史性的地点进行了专门的布置,1918年德国失败后同法国签订停火协定的火车车厢被从博物馆里拉了出来,放在22年前的位置——车站中央的轨道上。
那是一列国际卧铺列车的普通餐车,里面的一个包厢被改装成了会议室,一张大桌子四周摆放着椅子。通向“停火地点”的林荫大道前矗立着一座胜利纪念碑,上面雕刻着一只跌落的德国鹰。
1940年6月21日下午3点15分,希特勒驱车前往贡比涅森林,他在离空地300米的一座一战结束时树立的一座雕像前走下了汽车,他的表情十分严肃,缓缓地绕行了一周,注视着福煦元帅的雕像,在福煦的雕像前,希特勒的手下给他立了一尊他本人的雕像。希特勒在车厢外围巡视了一周,在车厢附近的花岗岩石旁停住了脚步,开始读石碑上的文字,他的脸上满是蔑视、愤怒、仇恨、报复和胜利。接着,希特勒和随行人员走进了谈判车厢,坐在1918年福煦坐过的椅子上。5分钟以后,法国代表团来了,显然他们并不知道希特勒会选择这个曾经让他们引以为傲的地方进行谈判,他们震惊的表现正式希特勒所期望的。
在凯特尔宣读了停战条款后,希特勒和随从就走出了车厢,把剩下的事交给了最高统帅部,在凯特尔宣读完这些条款后,法国代表表示这些条款太苛刻了,但事实上,这些条款比1918年法国向德国提出的条件差得多。条约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法国本土被该协定一分为二,停战分界线从日内瓦穿过图尔到达法国与西班牙的边境,分界线以北的部分(占法国本土领土面积的五分之三)由德国占领,以使德国海军能得到法国在英吉利海峡和大西洋的所有港口,所有在法国接受政治庇护的人都要交给德国,法国承担德军高达4亿法郎/天的占领费用。法国只被允许保留一只极小的军队。
再比较一下第一次贡比涅停战协定的内容:
双方停止军事行动;德军在15天内撤出所侵占的比利时、法国、卢森堡及阿尔萨斯——洛林;德军在31天内撤出莱茵河左岸地区连同右岸的桥头堡,由协约国军占领;凡仍驻留在战争前属于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土耳其领土上及在东非作战的全部德军应立即撤回到1914年8月1日的德国疆界以内;驻在战前俄国领土上的全部德军,在协约国认为时机适当时也应返回德国境内;协约国军队战俘应立即遣返,德军战俘由协约国以其认为适宜的办法进行安置;废除《布加勒斯特条约》和《布列斯特和约》;德军应完整地交出其陆海空军主要装备和运输工具。这样看来,到底是德国人的条约苛刻还是法国人的条约苛刻,相比之下不就不言自明了吗?
在德国人提出的条件中,最恶毒的一项就是:把法国境内和海外属地上的反纳粹的德国人全部交给德意志帝国,凡是与联合别国与德国对抗的法国人被捕后立即枪决,所有战俘都将被关押到合约签订为止。
条约中最难处理的是法国海军的问题,在法国即将崩溃的时候,丘吉尔曾经表示,法国如果把海军开到英国,以前不允许法国单独同德国媾和的诺言可以取消。希特勒决心不让这种事情发生,于是他在条约中规定:法国海军必须复员,解除武装,并把舰队停泊在本国港口,德国“无意使用在德国监督下的港口所停泊的法国舰队来为自己作战。”
到了6月22日,法国政府还在继续拖延和争论,下午6点30分,凯特尔向法国下达了最后通牒,法国必须在一小时之内接受火拒绝德国提出的条件。一个小时之内,法国政府屈服了,6点50分,凯特尔和法国代表在协定上签了字。
法国,这个在一战中4年不败,拥有300万军队的欧洲第一陆军强国,这个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坚固防线的法兰西,竟然在战争爆发6周之后投降了,这是法国长期推行绥靖政策的恶果。1940年6月22日,这是一个令法国人民永远无法忘怀的日子,国仇家恨,国破家亡,法国人民无法忘掉这一切,他们勇敢的拿起了武器,同德国法西斯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在这些勇士当中,戴高乐就是一面耀眼的旗帜。
1940年6月17日,戴高乐乘飞机飞往英国伦敦,6月18日,戴高乐在英国发表广播演说,鼓励法国人民和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拿起武器同法西斯作斗争,成为了自由法国不倒的旗帜。那么戴高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