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墉的《不疯魔 不成活》,刚开始看到这个书名时,心里很诧异,好奇他在写什么。后来在他的书中看到:“不疯魔,不成活”是京剧行当里的一句老话。我特地查了一下它的含义:指的是一种态度,在工作上这种态度叫敬业。更深一步,“不疯魔,不成活”是一种境界,一种痴迷的境界,无论对戏对事的一种深深的迷恋,这种迷恋会让人深陷其中,全心付出。古往今来的艺术大师、科学巨人皆为疯魔之辈,故有“不疯魔,不成活”的俗语。
散文是有声的话,画是无声的散文。
看刘墉的文章,每一篇就像是一幅缓慢展开的卷轴画,一点一点的,生动典雅地呈现在我的面前;而他的每一幅画又象是讲着人生百态的故事,娓娓道来。正如他说:“我的画,融入了幼年的回忆、个人的想象与故事史实。希望欣赏者能保持美感距离,莫问君家何处,因为它是画,是散文,也是我经营的小说。”
他的文和画里能看到繁华背后的社会炎凉和人生百态,能读到历史的沉重和无奈。如《童年的声音》结尾写到:“还有一夜打破寂静的是个山东老汉的哭声,从一片低矮的违建间传来……蒋总统,你不是说带我们回去吗?怎么还不回去?再不回去,我娘都死啦!”
男人苍凉绝望的呐喊,震撼了我!让我联想起,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有多少人背景离乡、骨肉分离,那种深深的思乡之情,何时能有解开的一天?其实绝大多数人内心一定是无奈的苍凉,并且都成了永世的遗憾。
我的脑海里闪现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刘墉的文中更有爱和温暖、乐观和坚强。他幼年失怙,体弱多病。十三岁时一场大火,将还算温暖、可以遮风挡雨的家烧个精光。得不到帮助,他自己帮母亲在原址盖了一个茅草屋。在文中,他没有写失去的苦难,反而写着“房虽简陋,只一片草棚搭在墙头,头顶几乎碰到屋檐,但四周木板通风透亮,加上外面废墟的杂草丛生、虫声啾啾,颇有乡居之感。” ;他还说”雨天撑伞如厕,厕所更见情调”。
我看到这里,自己都不由得伤感起来,为那个十三岁的少年。但那个少年在成年后却说“伤感最终带来的,是对人生的领悟与豁达”。我知道他在苦难中超越了自己,让自己的心开满了美丽芬芳的花。芬芳了自己也芬芳了他人……
因他的文,而喜欢上了他的画,或清俊、或生动、或雅健、或古朴,让我有一种收藏的期待。但贵有自知之明,我知道自己的经济能力,是收藏不了那么高价值的画作的,还是让有缘之人去收藏吧!我在书中一样可以欣赏那些画,至于是不是真画并不重要,因为欣赏到意境就足够了!
因他的画,我更理解了他的文。他的文章如诗词一般,婉约清丽,含蓄地表达着他的情感。我很喜欢这一类风格的文章,让人浅浅的读深深的悟,并能从中闻出淡淡的书香来。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散文也如此,细腻柔婉,典雅隽永。文章里没有粗鄙,不浓烈。她无论是写草木,写动物,写读书,还是回忆她旧式家庭里的琐事,朴素婉约的背后,都饱含着人伦之美,让人能感受到她的深邃爱心。那种淡淡的书香以和美丽的画面感,我独在刘墉和琦君的文章里能读出来。
这本书。因为还没读完,我只能对我读过的那部分写出我的感想。在我做的读书笔记里,有字里行间情感的共鸣、有对优美文笔的赞叹、还有对画作的欣赏点评,更体会到了古人所说的”可以观,可以游,可以居。”
但是,我还是明白了,刘墉先生为什么会给此书取名为《不疯魔,不成活》,那不正是他对待自己所热爱作画和写文的态度吗?也正是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让他有了发现美的眼睛,芬芳了自己的心灵,然后于苦难中超越了自己!
嗨,大家好,我是沉香袅袅!
今天这篇读后感连写带改,用了我近四个小时的时间。一边读书时,大脑里不停的涌出了很多的感想来,立刻就有写出来的冲动。因为还没有看完全书,所以怕不能写出本书的立意,因此反复斟酌了很久。后来想到,读后感怎么想怎么写才是真情实感,于是后面就算是顺着自己的所想写完了。在我现在练习写作的阶段,不论写的好与否,都是我的努力的一个过程,只有踏踏实实的去写,多多的练,才能有进步。我相信,我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盖房子必不可少的那块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