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往即交锋,是思想与情感的博弈、探知和传递。
人的个性的独特性在于思想和情感,是一个人的真正掌控体。所以交往也是沿着两者不同方向,思想层面和感情层面,思想源于脑,情感生于心。
因为,思想又是通往人心的捷径,有时候,两重交往又可以相互融合。
思想,首先得我愿意示于人,面对此人,我得有足够的安全,然而,这难得我愿意拿给他看的人,却未必能懂,而那能懂得的人,一生也未必可遇,遇着了,又或许,让我觉得不安全,他就不会得见我所思想,即便能懂也安全,心却又未必愿意向他打开自己。
心,更过于敏弱,可以近心的人,亦能一击致命,所以,愿意放进心里的人,是百般试探感知,能够让自己安全,又可以给自己贪恋的温暖,也或许,还需要一点欣赏,一点喜欢,方可一点点的靠近……而这人,也不一定正好是能懂的那个,哪儿就能周全得了呢。
所以,你便可见这世间有些人面对你会顾左右而言他,虚情假意的敷衍,想开了,不是他的坏,只因你不是那对的人。有的人对所有的人都不够真诚,因为他的心仍没有安放的处所,我们应心生怜悯,他运气太差。
也有人会对所有的人都真诚,那他的心智便如初生儿,简单透明,不能保护自己,更不能护卫他人,无知无畏无防,这类人,交往起来会让你觉得甚是寡淡无趣!

那交往的趣味又在哪里?
人与人交往,最大的快意在于,对方明明难懂,而我恰好能懂,对方实难靠近,而我终可以靠近。
文字是由心底出来的思想,以情感脉络为架构和托付,读书是懂得别人思想,探知对方心境的一次次演练,这个过程可以让自己的思想成为一个独特又复杂的体系,增强解读他人功力的同时,也让自己变得更丰富与难懂,洞察去往别人心地秘径,却将自己的完好掩藏。之后才拥有可以获取交往中更多乐趣的能力。
有的交往是思想层面,我们可以彼此懂得,然而却至始至终把对方放在心之外。有的则是感情上彼此接纳,可以住进对方心里,成为闺蜜甚至夫妻,却是一生也没有思想上的共通。
父母和幼年孩子之间是彼此住进对方心里面,但是在孩子长大过程中不知道是谁首先把另外一个移出去了,在对方感知痛心之后,自然他也会被对方舍弃。所以亲人间也可能是越走越远,不懂不暖的。
陌生人间却也会出现彼此结缘的局面:我愿意让你住进我心里,然后慢慢把我的思想展现给你,试着让你懂我,甚至给你解释。或者,你本是一个可以懂我的人,由此愿意慢慢的靠近你,慢慢信你,慢慢让你走进我心里。或结为夫妻,或成为朋友,都至美无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