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划不对,努力白费。
周末一个大男孩偷偷告诉我,说他想考个市重点学校,虽然目前成绩水平离目标差距很大,但是自己肯定会好好用功努力读书的。
然后我就问他:那你计划怎么好好用功怎么努力读书?比如你下次考试要进步多少分,你的数学要进步多少分,具体做哪些事情?
这时他就嗯、啊、嗯,抓耳挠腮想了半天,然后告诉我,想在数学上多进步十分,方法就是:多做题,多复习。
我又问他:什么时候做,做几次,每次做多少?
他这时又嗯、啊、嗯,继续抓耳挠腮......
很多同学跟这个男孩一样,自己在学习上有目标有计划想要考到更好的学校。这种上进的状态是好事,也是很多老师和家长所期盼的。
可是现实情况下,很多人制定的目标和计划,往往很难实行完成。这样子执行不好,自己还特别有挫败感。
比如有的同学周末回家,带点复习资料准备好好看,结果怎么带回家又怎么带回学校。然后恨自己怎么这么没有毅力,弄得父母因此也很失望。
也有的同学给自己制定学习时间表,井井有条安排各种复习计划,什么时候该干什么,觉得很难实现,特意找同学监督,又怕实现不了别人笑话,然后会在时间表最下面特别小的字备注:特殊情况例外。
结果就总是特殊情况......
2)计划要想对,理解大脑最为贵。
有的同学制定完计划,打算从第二天开始好好学习,结果当天晚上可能会打更长时间的游戏。
有的同学做完了学习计划,自己信心满满,然后告诉自己明天就要好好努力了。今天先放松一下,以备明天能够更好的学习,结果明天依然不会改变。结果呢,放松是放松了,计划执行就拖了又拖。
很多同学就陷入这种死循环。今天做完计划放松一下,明天计划依然不能执行。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人的意志力太差,是人真的不想好,还是像家长所说的那样,自己不够努力吗?
都不是!这是由于我们大脑特殊的机制决定的。
我们大脑接受画面是优先于接受逻辑的。
这就是小孩为什么喜欢看连环画而不愿意看文字类书籍一样。这就是大人为什么会乐意去看电影,而不愿意去看哲学经典一样。
当人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以后,虽然从行动上面还没有执行计划,但是在大脑里却已经有了计划完成的画面了。
当这个画面形成以后,对大脑来说,结果就已经实现了,此时我们的大脑就会放仿佛已经完成了目标一样,来放松自己。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计划到底该如何有效实行呢?
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很简单,定完计划马上执行。
这样大脑接受到的画面就不是计划成功以后的画面了。而是眼前需要做的事情了。
具体来说,当你定完目标和计划以后,就马上去做一些很小、很简单,当下就能完成的事情。
比如背几个单词,哪怕就五个单词。又或者马上翻开书本去看某个知识点,马上找老师弄懂不会的那道题。
只要是很小的、马上就能执行的事情就可以。
这样子的好处是做了这些小事后,大脑接受到的画面就是眼前要做的事情。我们就把自己推向执行目标的程序里面去了。简单来说,就是启动了计划,启动计划对完成计划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人就是因为无法启动计划,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越往后拖越觉得不知道怎样执行。
马上做一件小事就是完成了这个启动的过程。
就好像长跑似的,定了五公里长跑计划,只要不开始跑那五米,你就永远完成不了五公里长跑。
做一件小事来启动计划,实际上是执行计划最最重要的环节。
如果计划做了却没做多少就执行不下去又该怎么办?
那就需要我们把大目标变成小目标,然后再把小目标变成习惯去执行。
比如说,你的计划是在一个月内提升英语30分,那么你首先要把目标拆分成小的目标,比如增加多少词汇量,提升多少作文水平,这样你就晓得朝哪个方向去努力了。
然后再把目标变成习惯,比如说你每天拿出十分钟时间,复习一个单元的单词。或者三天背诵一篇作文范文。
如果感觉背诵是一个很难的目标。继续分解,比如十五分钟工整抄写一篇范文,并且尽量用心去记,那么结果第三天你就自然而然背诵下来了。这就是把目标变成习惯的方法。
凡老师这边送同学们一个制定计划技巧公式:合理计划=80%可能性+持续三个月。
怎么理解呢?打个比方,比如说你要制定中考前天天背50个单词计划,你打心眼里觉得实现可能性不会超过50%,最多一个礼拜就坚持不下去,这就说明计划不合理,就要进一步拆解,如果一天背五十个还有难度,那就一天背十个行不行,这时你觉得这个怎么着自己都能完成,三个月没问题,那就靠谱了。
提分其实很容易,只要遵循大脑规律有效计划实践,你就一定可以实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