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内察觉与向外察觉,哪个更重要?
向内察觉:我是一切的根源
向外察觉:通过对方行为模式,了解对方内在需求。
首先明确目标,建立目标向导→检验产生的结果,是否是自己想要的,是否与目标匹配。
如果不匹配,
察觉自己:启动“向内察觉”系统,我是一切的根源,发生的结果与自己有关,这个目标到底是要还是不要,再次开启察觉系统,不过一个人需要有“选择的能力”,做出行动,寻找更多可能性,产生想要的结果。
察觉他人:对外察觉,通过对方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状态察觉。了解对方的状况、了解对方内在的需求,给予相应支持和帮助。
要有选择能力。如果察觉到结果与目标方向相反,是否还要这个目标;选择引导行为模式,寻找到更多可能性,产生结果。循环检验,直到结果是自己想要的为止。
自己平时是向内察觉还是向外察觉?
平时有“对内”、也有“对外”
情景1: 向内察觉+向外察觉
2019年12月31日星球跨年演讲上台分享,这次经历让我可能永远不会忘记,我是提前一个月开始准备的稿子,28日那天总觉得不满意,29日上飞机后,在飞机上重新改稿,一直到31日上台,两天躲在酒店洗手间里,面对着大的一面镜子,用想象模拟虚拟的舞台,想象眼前几百人,反复模拟演练N次,嘴唇练出了2个大水泡,心想应该没问题了吧。
上台前,提前与主持人协商好如何设计介绍词,开场效果还好,达到了我的预期效果。
在中场时,就感觉不对劲了,明明还不到“鼓掌点”,台下观众朋友咋笑了呢,一开始我还一脸懵逼,接着看到好几个人在笑,有的还互相交流讨论,从观众的表情反应,我察觉到了是自己口音暴露了引起了笑点,向内察觉到开始紧张了,节奏有点打乱了, 立刻调整心态,
站在舞台分享,可以想象自己是来送礼物的,既然能把观众逗笑那是好事,虽然演讲没达到自己预期效果,也收获了意外惊喜,没有因此尴尬而感到沮丧,而是结束下台后寻找了解决办法,回来后开始练习普通话,练习腹部力量。
情景2:察觉自己,向内察觉
关于写作,一年前对写作有了兴趣,还加入了日更,每天一篇写作输出,开始能够坚持,直到去年5月份开始坚持不了啦,感到写作成为了一件痛苦的事。
【5月份,线下:主要是在线下学习和做助教,1个月连续南北、东西跨度飞了7个城市;
线上:在声音训练营是执行大馒头;在能砥演说学院同时带领2个营,即是班主任也是点评导师;同时也在演讲训练营做导师,每天点评3人至少要花3小时/每天。 晚上几乎到2点才睡,身心疲惫,也感到非常的焦虑】
演讲明明是我喜欢的事,却成为了痛苦的事,还殃及池鱼,波及到写作也成为了痛苦的事,后来也就没有再“日更”,而是“灵感来了更”。
今年2月初,我又想写作了,不过在开始行动前,用了向内察觉,问自己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是每天都日更有个好看的数字?还是想培养习惯,成为写作的人。我听到了内心的心声,是第二者。
为了能够坚持下去,我给自己定了几个规则【只要100字以上、不水账、不限主题】,中途有段时间想追求完美却差点积极性受到影响,还让某人生气了。我赶快调整写作策略,再次问自己内心,重❤出发,到现在保持每天更新一篇文章,连续了20多天,越来越享受日更的喜悦。
情景3:察觉他人,向外察觉
29期有一次营部会议,晚上9点开会,要求全员开会。我提前把闹钟都设定好了。 快到8点时,接到朋友的电话,需要我帮她一下忙,“小朋友一直在哭要找爸爸,哭了很久,快要哭睡着了”,她说没有办法了,叫我陪孩子聊聊天,她的情况我略知一二。
不过,我可还没有结婚啊,又不懂得如何陪伴孩子,因为一些经历原因不太喜欢跟小孩接触,更不会照顾小孩,我自己也感到非常的为难。
勾起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听邻居说,我小时候哭得撕心裂肺找爸爸,那一幕场景从脑海最深处又浮现出来了。
从她妈妈口气的描述,我隐隐想象得到小朋友此时的状态,那一刻我觉得孩子重要,就答应了。
我赶快洗一把脸,视频邀请已过来了,接通后看到了小朋友眼睛有点血色不够,没有精神状态,她妈妈在旁边托着手机。
跟小朋友互相看了一会后,想到之前有听她妈妈提起过关于小朋友的事,我开始用“封闭式”问题问她,让她先开始跟我说话,到愿意说话,慢慢的以“开放式”提问,看到她慢慢的放开了,她妈妈把手机给她后,自己去楼下了,让我俩单独在哪说话。
大概30分钟时间后,她会主动问我一些问题,咱们有说有笑的,察觉到了一些孩子为什么会哭,但我还不完全确定。
这时,原先设置的闹钟响了,只有5分钟马上到9点开会时间了,我面临选择了,是关掉视频去开会,还是缺勤继续陪小朋友。看到小朋友的状态有点好转,不忍心离开,赶快给营部发消息。后来就一直陪着小朋友,她的话匣子被打开了,跟我聊了故事本,要读给我听,我看到她从书架上找出来,还特意把故事本拿到靠镜头前给我看,很显眼的标题《父与子》,那一刻我的心感觉被戳了一下,她从开头开始读,声情并茂的讲着故事,每讲讲一小段后,时不时会侧脸看我,关注我是否还在看她,我也察觉到了她之前为什么会哭着找爸爸了,她需要可以跟她聊聊天,听她说说话,是陪伴。她讲的每一个场景,能够让我眼前浮现出一幅幅画面,直到她讲到最后一节“再见”。能亲切感受得到小朋友非常的天质聪慧,智慧早已超过同龄人,高年级的书能看得懂。
看了一下时间,10点多了,超过了她平时的休息时间。
我分享了一部电影给她《海蒂和爷爷》,叮嘱她第二天完成作业后再去看。
结束之前,做了小小的约定。
①她把电影看完后,要把故事分享给她妈妈听,她答应了我。【主要是想多创造让她与妈妈说话的机会】
②教弟弟妹妹跳舞、练口才【了解到她本身爱分享】
③要听妈妈话
挂电话后半小时,收到朋友的信息,说孩子状态现在好了很多,很兴奋。
接下来,向内向外察觉,不绝对化,根据当下实际事情,选择合适的启动察觉模式。
学会察觉后,将会用在什么地方?
学会察觉,我会根据情况而定
比如:①目标设定,用向内察觉,寻找属于自己的目标和制定相应策略
②他人需要帮助,用对外察觉【不要一直局限在事件本身里,适当跳出来】少用主观能动性,尽可能以客观去看待
③跟家人沟通……
④两性关系,吵架和冷战是件头疼的事,可以多用察觉【先向内,在向外】
……
遇事,建议先向内察觉,我是一切的根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