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的岳阳市西门城头,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当时正是三国时期。
相传岳阳楼的前身是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鲁肃在周瑜去世后,继任大都督。他站在城楼阅兵,检阅水军,这个场景,如果拍成电视剧,应该是一个很宏大的场面。后来,大家叫这座城楼为巴陵城楼。
盛唐时期,巴陵城改名岳阳城,所以这个楼也被称作岳阳楼了,站在岳阳楼上可以欣赏大气的洞庭湖风光。连李白都折腰心醉: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不过,现在我们看到的岳阳楼,是当地政府在1983年重建的。
很多伟大的文学家或诗人都写过关于岳阳楼的作品。最著名的要数北宋的文学家、军事家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第一句话就是“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里面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名句。
不过这是宋代的事情了。
在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曾登上岳阳楼,也都写过关于岳阳楼的诗,本文介绍的是杜甫的一首《登岳阳楼》。
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李白的诗非常浪漫,杜甫的诗则非常注重写实,李白和杜甫二人被后世合称“李杜”,后来韩愈评价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那意思就是说李白和杜甫写的诗文,特别好,像万丈长的光焰一样。
《登岳阳楼》(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出生于712年,比李白小11岁。这首诗大概写于公元768年,此时杜甫已经57岁了,体弱多病,漂泊不定。其实杜甫59岁就去世了,所以这篇诗作写于他去世前两年。
前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洞庭水就是洞庭湖,在湖南北部,长江的南岸,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其实很早以前,洞庭湖很大,宽阔无边,古代人来形容它,往往叫它“八百里洞庭”,本来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坐第一把交椅的,可惜后来因各种原因,它不断的缩小,以至于现在是第二名了,已经“不做大哥好多年”。
杜甫说早就听到了洞庭湖的盛名,今天“我”终于登上了岳阳楼。话说的非常的直白,说明了杜甫对岳阳楼向往已久,早就想来一睹它的风采。
经过了国家的战乱,唐王朝的兴衰,如今,饱尝生活艰辛的杜甫带着满怀的愁绪来到了洞庭湖畔的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非常的出名,写得很大气。“吴楚东南坼”中的吴楚,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和楚国,位于我国的东南一带,吴国在洞庭湖东,楚国在洞庭湖西。
这两句写洞庭水,但是没有用一个“水”字,就写出了洞庭湖水茫茫一片、无边无际的宏阔,从这里也看得出来,杜甫他真的是高手啊。
想象一下杜甫看到的这个景象:洞庭湖的水,茫茫一片,吴地被挤向了远远的东方,楚地则被挤向了西南方,好像是洞庭水,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国和楚国给分成两块了。杜甫站在岳阳楼上,四面都是无边的洞庭水,感觉天地万物日日夜夜漂浮在洞庭水上。
接下来说“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话一下子就从浩瀚的洞庭湖回到了湖上的一条孤舟上。估计杜甫看到这叶小舟,一下子就想到了孤独的自己——漂泊无依、不知何处是归程。
当时唐王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又不断的受到外族侵略,正在经历苦难。“亲朋无一字”这句中的“字”,是“信”的意思,亲朋好友个个都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仿佛一叶孤舟四处漂泊。为什么音信全无?最大的原因或许就是战乱,通信困难,就像杜甫在《春望》中所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样。
最后两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里的“戎马”就是指战争。关山不是指一座山,而是指北方那些关卡。“关山北”也是指打仗的地方,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入侵让大唐的日子雪上加霜。杜甫倚着栏杆,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卡,看不到长安,更看不到战火,但是心中却在牵挂着边疆,牵挂着长安,想到人民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不禁老泪纵横。
杜甫站在岳阳楼上,凭窗远望,心系国家的伟大形象,以及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也使得岳阳楼具有不同的人文内涵。
除了美丽的洞庭湖和人文因素,岳阳楼还有它本身的特点,据考证,岳阳楼是中国仅存的盔顶结构的古建筑,也就是说,它的楼顶特别像古代将军的头盔,对比其他楼,可是没有这样的,岳阳楼赢在它设计精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