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哪一个社会人,都会对自己的金钱,社会地位,掌握的技术,以及官职,人脉等资源在心里有个预估,个人预估的高低有所不同,也就构成了自己的底气。
例如:街道办主任,只要遇见了下属的科长,办事员等,他就会摆出一副关心,教育人的模样,双手往后面背着,胸部挺直,拖音很长地问道:上次那个事办得咋样了?有困难吗?别拖拉,等着呢!
而科长见到主任,一般就会呈惊恐状:老远就会迎面一溜小跑过来,两眼目不斜视地望着主任,双手规矩地交叉在前,聆听主人的教诲,一个劲儿地呼应着:“是的,就是,好的,明白,照办”。
这就是各自不同的底气所致,底气如果有巨大的悬殊,态度就会有巨大的反差。
还是这位主任,如果区长来了,他的态度会来个底翻天,双手不往后背了,胸口也不会挺得太直,会谦恭地像个小孩子似的,手拿笔记本,抬头向着上司,随时记录指示的谦恭模样,变成了刚才科长的样子,而区长则像刚才的主任的样子,两手叉腰,指点江山,指示不断,不乏指导教育的口气,处处有着领导的印记。
这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心理定位所形成的底气。
底气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底气能变不可能为可能。总之,底气能改变一切。
生活中,底气不足的人还能自降辈分,一个没底气的人见到一个比自己大三五岁的权势人,会立刻称叔,也可能叫爷爷。相反,一个有权有势的人,见到个稍小自己一点的普通人会称“小刘”,“小李”,以贬低对方,表示亲近为乐事。
例如,一群职工在一起开会。会中进来一位部门领导,他的年龄与开会的职工不相上下,进门却一个个打招呼,“小李”,“小汪”等,既表示亲近,又以一个“小”字,显示下级。
当我们给上司打电话的时候,常常不由自主地毕恭毕敬地站着,语气也显得柔和了,且多数是汇报或者恭听,然后一连串的“明白”,“照办”,“谢谢”,“打扰了”。
记得有一次同学聚会,共三人,晓音得益于市政拆迁,显得很有钱,就有了底气。当大鹏要去付钱时,晓音瞄了一眼徐新,“这次A A制,各吃各的,不要吃白食”。说着就掏出了自己的份子钱。话里话外明显就是瞧不起徐新。
邻居相处也一样。邻居的孩子小林跟隔壁局长的儿子同班,小林的妈妈只要遇见局长夫人,就会笑吟吟地,躬身上前上前主动搭讪:你儿子长得好帅,听小林讲,功课也很好,真聪明,长大一定像他爸一样出席!
还是小林他娘,有一次与巷子里吃低保的家庭的孩子拌起了嘴:双手叉腰,头抬得很高,嗓子亮开了喊:搞不好来,离我们远点,浑身嘎脏,回去洗清爽了再出来!孩子吓得在他面前抬不起头。
隔壁人家与公婆住一起。公婆年轻时自主创业,老来守着一堆家业,包着儿子,媳妇,孙子的吃住和日常起居。一家过得其乐融融。
反过来,对面的婆婆有病,退休金不高,生活上还需要小辈搭把手,那矛盾就来了。隔三岔五吵架,还把大门敞开了吵,说是让邻居评评理。媳妇破开嗓门,指着婆婆骂她懒,不会做事,单位下班,家里上班,实际上是瞧不起婆婆那点退休工资,在经济上帮不了她。
如果公婆的儿子是有钱人或地位特别高的人,儿媳绝不敢这样。这都是比底气,权衡利弊。
人与人最大的差别是:有的人含蓄一点,以比较文明的方式表达;而有的人则霸气侧漏:依奉权势,轻瞧布衣。总体来说,人与人内心世界差别不大。这是人类的共性,世人皆如此,我们不必谴责,任何人都没有资格谴责。
关键是如何用好底气。正确地享受自己的底气。不能过分,过分必遭灾。
所谓底气,就是发自内心的一股正气、豪气、才气和勇气。人们常讲,某某人说话底气足,办事底气足,意思就是说他说话有信心,办事有把握,有能力完成某项工作或实现某个目标。底气不足,办事必然瞻前顾后,优柔寡断;底气足,处事才能信心百倍,干练果断。有没有足够的底气,体现出一个人的人格魄力和工作作风。
所以,必须通过学习,增加自己的才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向前,才能慢慢积累,增加自己的底气。
人不能没有底气,也不能把底气看的太重,只要努力过了,该来的福,它会自然来的,正确认识自己,凡事荣辱不惊,把得失置之度外,这才是做人的上上策。
我现有的底气只有身体健康。看周围的同事,有的“三高”,有的肥胖,有的眼疾,有的肢体动过手术。而自己坚持锻炼十余年,体检指标都正常,且祖上都有长寿基因。这可是花钱买不到的底气。
愿各位都有自己的底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