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记的自我限制
1、从清单思维养成的习惯,很多事都做笔记,笔记也进行了应用分类;
2、但在总结式笔记里,发现了一种“自我限制”,因为文字表达形式的局限,即记录的内容划定了边界,描述得越详细,反而越被限制;
3、所以大部分的总结式笔记,只是针对某一特定事物进行记录,但事物发展或变形,就会超出记录范围,因此套用笔记则无效;
4、下一步行动:
(1)总结式笔记的形式要纠正,应以逻辑、规则的记录为总结。要区分开对具体案例的记录,不能套用“描述”,只能参考“总结”;
(2)样本不够的初期,需要反复扩充笔记案例,并不是套用案例,而是从案例提炼逻辑、规则;
(3)从笔记的自我限制举一反三,逻辑和规则,也不能呆板和教条,模糊的总结适用性更广,要加入发散式的描述;
【二】解决“知不深,行不足”
1、行是真正的知,所知不深必会影响行。最近的学习感受,完全验证了这点,特别是我以为我大概知道……当要把功夫打出来时,却一脸问号;
2、知识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工具。知道或是拥有大量的知识,并不代表具备能力去应用它们,只有内化并深入理解,且通过实际行动验证,才能发挥这些的真正价值;
3、正好又看到木匠教齐桓公读圣贤书的故事,正如轮扁表达的那样“真正的手艺是无法用言语来传授的,只能用心去领会”。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从另一角度说明知是需要躬身入局,通过亲身经历,实践来总结内化;
4、下一步行动:
(1)学习前一定要先明确目标,并要清晰自己期望的结果,这样有助于专注学习重点和方向,这是为“知之深”服务的第一步;
(2)学习中要多思考和求证,这能从表面的了解,推进到深入的思考研究中,是为了解决知的不深;
(3)通过实践和运用,找到所学内容的不足,这是查漏补缺,并且也能加深已知的熟练度;
(4)反复回顾和定期复习,重复能加深理解和记忆,用次数把知识巩固到长期记忆中;
(5)教学相长,通过讲解和回答问题,加深掌握并迭代认知,用输出增加转换率;
【三】我们都只能拿到“自己的收获”
1、“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不只是针对影视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放置在任何场景都适用;
2、每个人因为经历不同,三观不同,对获取目标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与每个人对待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类似;
3、最近磕学习比较肝,读书上课学习中,就是如此个性化,我们都只能拿到“自己的收获”;
4、下一步行动:
(1)意识到收获的多样性,但这并不影响学习的质量,不要被这种认知干扰;
(2)通过增加学习次数和复习频率,看到更多的哈姆雷特,用反复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3)要多与其他“观众”交流,了解他们眼中的哈姆雷特,这能有效避免闭门造车的尴尬;
(4)从其他方面拓展自己,解决自身认知面窄、视角单一、思维深度欠缺的问题。当前,这部分除了阅读,其他做得不够,需要增加点折腾;
【四】学习里的异常现象
1、对同一道题,有些人是一眼就得出结果,有的人却各种问号,亲身体验这种奇怪之处,而且是两道不同的题换边体验;
2、虽然知道有“背景知识”一说,但经历中并没有背景知识的不同,初步怀疑是“习惯”不同导致;
3、这个问题从来没有意识到,猜想是思维习惯的干扰,用我们第一思维来处理,就产生了不同;
4、下一步行动:
(1)加强基础知识、概念的固定,务必让这些成为1+1的反应习惯;
(2)尝试从不同角度和视角进行思考,也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的练习扩展思维习惯;
(3)碰到卡壳的问题,通过分解拆成简单、易解决的部分,卡住的可能只是其中某个环节,针对这个刻意解决;
(4)要增加薄弱题型的练习量,特别是用归纳分类的方式,找到影响的那个节点,针对这个节点养成解题反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