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和团队做了一个实验,在微信群进行“排队”报名参加一个线上的微课,效果不错。但真正让我感兴趣的是排队效应的产生背后是什么,仅仅是盲目跟风?还是引发了观众的“好奇心”?
我们总共三个人,每个人同时有两个微信号,也即相当于是六个人,目的是为了营造“声势”,以便接下来的行动。还有一个前提是我们每个人的微信号昵称头像风格也不相同,不容易被看穿。
紧接着我们便开始采取行动了,我负责领头,在微信群转了一条活动报名的链接同时附上“报名参加”,没过多久下一位跟着我同样的“动作”,到第三位的时候,已经有人模仿我们这么做了。
1.从众心理,盲目跟风
是的,当我们发现身边的人在做同样的一件事情时而且是不约而同的,我们害怕或者是担心自己会被淘汰,因为此前我们也对身边人所做的动作了解甚少,告诉自己“尝试”一下,其实不过是在给自己一个借口,所谓的尝试其实已经是成为了“乌合之众”的一部分。
曾经看过一本书就叫《乌合之众》,这是一本研究大众心理学的书籍,书中有大量的案例以及心理的研究分析。其中就有讲到大众的心理存在“盲目性”“无知性”“冲动性”等等,可能因为一个人的鼓动说教集体自杀,也会因一个人振臂高呼而一时冲昏头而起义反抗……
2.好奇心害死猫
有个很奇怪的现象,我们说现在许多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的好奇心在逐渐的下降,但是为什么这些人(年龄层次不同,但成年居多)仍有这么重的好奇心?
对于本次的“实验”我们看到很多人的好奇心其实是存在的,但是由于在现在的时代做事情都要讲究效率,讲究边际成本,沉没成本等等(可以对比我上一篇文章《跟任何人都聊得来》),如此大家明白即使有这份好奇心我也没办法去做,除非你同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还有充足的时间。但这次不一样之处在于操作很简单,两分钟就可以满足你强大的好奇心。
如此看来“排队效应”的背后也确实隐藏着许多人还未看到的东西,即使有的人发现了也会极力为自己去辩解和脱嫌,“我并非是在跟风而是在去尝试探索”。
无论何时,具备好奇心还要有判断和辨别真伪的能力,将宝贵的好奇心浪费在“无用”的事情上,唯一的结果是好奇心泛滥,势必同时也是消灭自己好奇心的开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