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色彩如果一成不变,时间久了,难免产生审美疲劳。而变化的方式归纳起来不过两途:一个途径是鲁迅先生曾大声疾呼的拿来主义,照搬别人的做法;一个是听从自我内心的呼唤,做想做的自己。前者用力少,见效快,毕竟模仿有所参照。后者需要观照自我,剖析自我,需要直面曾经“惨淡”的人生,原创的苦恼多源于此。不过,如果从个人成就感地获得上,我还是坚持原创。虽然这个观点曾被同事批判为狭隘认知论。
关于原创的魅力,帕克点·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有一段经典的阐述:“权威、威信赋予给那些被认为是原创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行动和自己的生活的原创者,而不是照本宣科地扮演远远疏离于他们自己心灵的角色。”以教学为例,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更新的速度快的让人在眨眼睛间,便发现新知如雨后春笋呼呼冒出地表,铺天盖地的信息让学生潜移默化侵染学生内心。同时,信息检索技术的迅猛发展,更是证明了学生进入课堂准备听课之前,认知上绝不仅仅是不是白纸如此简单,他们存储的知识超乎老师的想象。为此,哪位教师能够拥有对于知识崭新的理解,拥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要求的自我的语言、行动,就能占据课堂高低,形成自己的风格。
风格,在怀特海看来,“风格帮助你直接达到目标,使你避开无关的问题,而不会引出令人讨厌的东西。有了风格,你可以实现你的目标。有了风格,你可以计算出行动的效果,而预见的能力也成为神赐予人类的最后的礼物。风格会增加你的力量,因为你的大脑不会因枝节问题而分心,你将更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的。风格是专家独享的特权。”风格如何形成呢?模仿自然不行,抄袭定是不中,原创才是王道!
做事如何做到原创呢?原创是某些人独有的才能,还是依靠后天的努力就能实现呢?日本莺屋书店的创始人增田宗昭说:“完美的生活提案不取决于才能,而是取决于勤奋。”另外,增田先生还提出了另个观点,“与其把工作交给有才能的人,不如交给想做的人。”因为,想去做某件事的人,才能去真心去付出、创造,才能激发最大的自我潜能,如此,原创作品就在想做与勤奋的努力中实现了。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萦绕心头,即有的人一心想去做事,也努力奋斗,但还是没有做出原创的作品,这又改如何解释呢?
对此,帕克.帕尔默提出的“伟大事物”可以对这个问题给予一定的解释。帕尔默认为,以往教学的失败,归根到底是教师、学生之间出现了分离,二者没有围绕知识这个伟大事物展开互动。教与学的出发点不是追求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而单纯为了完成一个客观存在的任务,如教师为了完成本身的工作任务获取薪水或晋升职务,学生为了完成学生必须学的任务。他们每个人就这样在各自的领地奔波忙碌,而不是在彼此的互动、交流、倾听追求知识本身的魅力。从这个意义的角度解释,是否可以说明勤奋付出的人,何以始终创造不出属于自己的原创作品了吗?
生活啊,如果原创缺位,怎么能创造出诱人的美么?
生活啊,如果止步于抄袭、模仿,社会又怎能日新月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