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似水流年,经过历史沧桑,古诗词幸与你相见,虽自小便摇头晃脑背诵诗词,但又有几人能悟得诗味?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老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爱上语文》第四集《字词背后的味道》。
(四)哲思情趣诗味长一《字词背后的味道》王老师今天重点分析了苏轼的《题西林壁》和陆游的《游山西村》,如果只是从题材的角度看,两首诗应该算是记游诗,但跟随王老师透过字词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们却并非写景的记游诗,而是有浓浓的诗味。
一、见人所共见,发人所未发。
我们先来看看苏轼的《题西林壁》:
(四)哲思情趣诗味长一《字词背后的味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般人写庐山,可能会写些什么内容呢?
第一,可能会写庐山的水。比如,李白游庐山,就专门写了水的。那就是传扬千年、家喻户晓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四)哲思情趣诗味长一《字词背后的味道》第一句,写瀑布的背景;第二句,写瀑布的静态;第三句,写瀑布的动态;第四句,写瀑布的联想。面对大自然神秘的伟力,我们只有惊叹,只有敬畏。
第二,可能会写庐山的峰。庐山有不少著名的山峰,李白还写过一首《登庐山五老峰》: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四)哲思情趣诗味长一《字词背后的味道》仰望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登上五老峰,九江秀色可揽结。难怪李白要在五老峰的云松间隐居了。
第三,可能会写庐山的缭绕弥漫的云雾。庐山的水,庐山的峰,庐山的云,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风景,但是苏轼的《题西林壁》却没有落入这样的俗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貌似写山景,但读完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就恍然大悟,这哪里是在写山、写景啊?这是在写心、写悟!分明写的是自己的心灵觉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表面写景,不过是为诗人的写诗创造一种缘由、提供一种缘起。说白了,头两句写的就不是景,写的是悟的一种可视可听的意象、诗境,这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叫“以境显理”。就是不直接说理,而通过呈现一个非常形象、非常典型的诗境将理直观地表现出来。
后两句直接点出自己的觉悟,为什么无法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呢?因为我陷在整座山之中。这叫自问自答,自问自悟。整首诗,从头到尾、自始至终,写的都是自己的悟。苏轼这样写庐山,就翻出了新意。
一般人写诗“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而苏轼写庐山却“见人所共见,发人所未发,这就是苏轼的高明之处。
苏轼让我们看见了一座不一样的庐山,那不是自然的庐山,而是心灵的庐山。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苏轼的庐山。
二、境遇、情感、体悟的因缘相遇
人生境遇不同,产生的情感不同,领悟便也不同。王维半官隐,便会生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宁静淡泊;推行新法的王安石吟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爱国诗人于谦写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千古名句。假如苏轼在写《题西林壁》的十年前或十年后游庐山,因条件和际遇,便也不会写出现在这样的诗句。
(四)哲思情趣诗味长一《字词背后的味道》 (四)哲思情趣诗味长一《字词背后的味道》 (四)哲思情趣诗味长一《字词背后的味道》苏轼写作《题西林壁》,有以下方面的缘由。①庐山,对境起心。②特殊的经历。当时苏轼刚刚经历乌台诗案,一贬再贬,途经九江,在庐山停留10多天,就用10多首诗抒发了自己特殊的经历和体验。在他的人生大起大落之际,面对庐山的景致,写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对人生反思、困惑与迷惘。③特殊的政治。当时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作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官员,他看出了新法的弊端,看出了心烦的不利于老百姓,不利于社会,不利于生产力发展。但他的身份又不允许他直说,所以只能借庐山表达“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看法。④西林寺具体的存在。庐山上有东林寺和西林寺两座千年古刹,苏轼又是融儒道佛于一身,禅学境界很高,所以也就这首诗来融入禅意。
(四)哲思情趣诗味长一《字词背后的味道》以上四点均为外因,最关键的为内因:苏轼其人。苏轼的思想境界,生命哲学及对人生的体悟让他超脱社会环境,超越生命成长经历,获得人生的自由与解脱。
苏轼思想心灵超拔,呈现自由心灵,采用以境显理方式,因缘具备,写出了《题西林壁》这首充满理趣的诗。
三、通俗真挚的乡情,高雅工整的律诗。
陆游是出生名门、踌躇满志的世家子弟,是壮志难酬、饱受坎坷的中年官员,是矢志不渝、渴望一统的热血男儿。因为经历太多,所以他的诗并不是刻板单调的忧愤与激昂,而也有优越与自信,伤感与遗憾,失意与惆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便将陆游的经历流淌笔端,跃然纸上。
(四)哲思情趣诗味长一《字词背后的味道》 (四)哲思情趣诗味长一《字词背后的味道》《示儿》一时写出了陆游天下九州未同,死不瞑目的遗感,渴望国家统一的爱国真情。
(四)哲思情趣诗味长一《字词背后的味道》《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写出诗人心中装的不是自己,不是小家,而是被蹂躏在精兵铁蹄下的人民。
(四)哲思情趣诗味长一《字词背后的味道》 (四)哲思情趣诗味长一《字词背后的味道》陆游的诗歌虽然以爱国居多,但这也并非他诗歌的全部主题,陆游的精神生活丰富的多,细腻的多。透过字词的表面,王老师引导我们分析陆游的《游山西村》,山西村便在陆游的故乡绍兴三山乡,这首诗的奥秘,就在于写一个游子回乡时,浓浓的甚至有点狂欢的乡愁。路由此次回乡不是荣归故里,而是罢官回家,心中愤慨、落寞、无助,所以他借这首诗来抚慰自己的心情。因为是回到乡村,所以也不能太雅,而是以俗写俗以朴写朴,像写戏剧一样写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便是站在农人的角度邀请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便是陆游写自己来一趟不易,看到山西村的兴奋与激动,采用现场对话,一下子就拉近了与乡亲心理距离与情感距离。“箫鼓追随穿春社近,衣冠俭朴古风存”是对村民们社戏的赞美,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更写出了以后有空随时来访的亲切与融洽。
(四)哲思情趣诗味长一《字词背后的味道》透过字词的表面,我们可以读出《游山西村》这首诗并非像陆游给我们的常见爱国悲愤悲慨的基调,而写出了质朴亲切的的真挚乡情;苏轼的《题西林壁》并非写出西林壁的美景,而是写出了生命的哲理与深深的禅意。
读诗,不只读字词的表面,更应透过字词,联系诗人经历,联系时代背景,联系现场对话,联系真实场景,读懂诗歌的理趣与情趣,读出语文的味道,文化的味道。
寻古典文学梦
撑一支读透字词的长篙
向诗词青草的更青处漫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