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内在革命:一本关于成长的书》的作者,曾经写过百万畅销书《活在当下》,被誉为个人成长导师。
巧合的是,看这本书的时候,也差不多看了另外一本同样是美国作者的《扔掉坏人生》,其作者号称是改变美国数十万人生活的顶级整理专家。
之所以把这两本书相提并论,是因为它们虽然一个讲的是精神层面(心灵减压),一个讲的是物质层面(整理术),却都是教人如何活得更轻松、更从容。
一个是内在的整理,一个是外在的整理,形式不一而殊途同归。
成长来自自我革命02
我一直觉得,欲望太多,心太大,而你玩得起的世界,你能够掌控的平台又诸多受限的话,会活得非常累。
就像书中说的,我们想要过某种生活,结果却被困在另一种生活里!
佛说,人生七大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想要而不得,高居七大苦之列。佛宣扬人生是苦难的集合,以普度众生为己任,强调人要息心、息缘。
人生是否真如此,多半也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只不过在佛的眼里,我们也如鱼一般,沉溺苦海而不自知。
既然忙乱和困苦是人生标配,我们能做的恐怕只有磨炼强大的内心,在种种不如意的环境中不断历练成长。
何谓成长?作者认为,成长过程中的转折点,就是在你发现治愈所有伤痛的核心力量存在于自己内心的时候!
就像作者一样,有过丰富而充满挫折的人生经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自我蜕变,才能拥有另外一种生活。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会充满各种各样的经历,但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够从这些经历中提炼出有用的东西,并且通过分享、传播成就自己的崭新人生。
这需要智慧和天赋。就如村上春树说,作家需要也要有打开房间又能抽身而退的能力。
我们自我的成长、内在的成熟,其实都源于一种对于外在经历的总结与反思的能力,置身其中而又跳出其外。
如果只是一味沉溺在现实的表面唉声叹气、怨天尤人,不能向内心深处的土壤汲取养分,生活终究还是会走向死胡同。
关于这一点,从作者的字里行间也能看到类似的想法:
03
那么,整理内心与整理生活,两者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把你生活中堆积的旧物扔掉,可能只需要一时半会儿的挣扎,真的丢掉了,看不见也就过去了。
但环境对心境的影响,可能也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需要这种仪式完成跟过去的一次了断,有些人却不一定会在意生活在乱糟糟的环境里。
可是,心一旦乱了,那就是无穷无尽的烦恼。大部分人所经历的痛苦、困惑与不快乐,即便是由所处的外在处境引起的,但真正持久的痛苦却是来源我们对它的看法。
人一旦钻进执念,有时候是很难再把自己从深渊里拔出来的。
所以这个世界的鸡汤才那么盛行。
但鸡汤的作用其实非常有限,它只是一味效用短暂的安慰剂,对锻炼自己的心智没有多大的作用。
如果光靠别人的几句话,就能够给心灵提供燃料和动力,那么成长确实是件特别简单的事情。
可是,真正造成我们生活和心灵困境的是什么呢?
我觉得书中的一段话总结得非常精辟: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人生的挑战就是克服障碍去实现目标,其实错了。一生中所遇到的最可怕的混乱,与那些未曾实现的事情毫无关系,相反,它们与那些“并非我所期待,但我却得到了”的事物息息相关。
也正如作者所告诫的:
最终决定你是谁、提升你身份的,并不是如何处理那些期盼和希望的事物,而是如何应对那些不期待的事,如何挺过哪些没有预料到的事,以及如何走出看不见的地方。
在我们的生命中,真正要处理的,恐怕不是理想如何实现,抱负如何得以施展的问题,而是那些你不想要却偏偏深入了你生活的东西。
那些东西,就像《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情》中说的,是让你绝望让你麻木的反反复复的无数个日子。
所有心灵的煎熬,也正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无情吧。
最后,用书中最打动我的一句话作结:你最好暂时先做一个无名之徒,如果你继续做自己已经擅长的事情,那么你将不会有任何收获。
是的,在寻找内心力量之源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持一颗天真而顽强的求知之心。
做自己是最浪漫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