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是我继《解忧杂货店》之后看的第二本东野圭吾的书。看之前听郑先生说这本书与《白夜行》比起来就像一个是他写的,另外一本书东野圭吾写的一样,差距特别大。不得不说,我就是带着这样的偏见,开始看这本书的。
故事的内容不是很复杂,就是讲野野口杀死了自己的好朋友日高,然后警方在破案的过程中发现杀人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为了实现自己的真正目的,而这个目的又是带有如此巨大的恶意。
这就是这本书讲的故事。
看完后,我不禁感到后背的脊梁骨一阵寒意,看到了如此赤裸裸的可怕的人性。人们竟然会在认识了解一个人之前,就带有自己特有的偏见来看他。而这样的偏见让人难以看清事实的真相。野野口小时候受到母亲的影响,对他搬家后的地方有一种特有的偏见,不仅如此,他们对周围的邻居包括学校的教育都有这种居高临下的偏见,而这种偏见是无论事实是怎样的,都无法动摇他们的。这也是比国家民族性别歧视,更常见的一种偏见吧。文中讲到一个小孩欺负别人,老师问他为什么欺负别人,他很不屑的说了一句,"就是看他不爽"。这句话几乎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听人说过,而这句话其实就是野野口的杀人动机。而他在不断掩饰的,也是他的这个杀人动机,显然他已经做好了被捕的准备,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掩盖这样一个让人不寒而竖的杀人动机。野野口杀掉的不是我们常规理解中的仇人,而是一个一直在帮助他,并怀着无限善意的老好人。这让我想到武志红老师的一本书,书中讲了一个内疚感是如何击垮一段感情的。或许正是因为日高高尚的情操激起了野野口无尽的内疚感,自卑感,最后才积聚了他杀人的动机。这也是一种最能让人接受的解释吧。
其实昨天刚看完的时候,还没有这种认识。我的想法是,很多人在与人交往之前就已经带着一种环境赋予他的偏见了,即使在交往的过程中,他也无法摆脱这种认知的偏见,于是才会发生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这正是社会风气,家庭教育,国家文化对人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这延伸出来一种认识,我们其实并不是自己思想的创造者,而是不同环境的表述者。人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人受到环境的影响又是多么的巨大。这也并不是说人就是被动的。我们或许可以改变自己的想法,改变自己的观点,而这也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这个过程就像作者写的这部小说,在本书的开头给你创造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给你一种可能性,但是当你沾沾自喜,觉得原来就这么回事的时候,他又将一切揉碎,重新开始,给你一个新的可能性。正是这种颠覆性的做法,让我们震惊,并且记忆铭心,我们甚至都很难接受这就是真相,这就是事实。因为这样的人性让人感觉害怕,但是作者要告诉你的是,不管你相信不相信,这就是事实,这就是真相,这多么痛的领悟啊。
很多时候,我们其实都知道真相,但是却不愿意接受,其实不管你接不接受,这都是事实。在真相面前,也许坦然接受,与之和解才是最正确的选择(这选择不一定是最好的),毕竟我们的人生就是在经历一个又一个的真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