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电视剧《第二次也很美》时,觉得许郎对女儿许果太严厉了,一味地让女儿听话。
许郎是一个单身父亲,独自带着果果生活,所以对于果果的一举一动,几乎都被爸爸严格要求过。
在车里不允许吃东西,而且也不可以大声地喧哗;晚上到时间必须睡觉,不可以要别人送的东西······
有一次许朗带着豆豆和果果一起回家,两个小朋友在房间里面玩,最后两人聊到果果妈妈的时候,因为果果太过于想念妈妈,于是豆豆在墙壁上帮她画了一个妈妈的照片,但是却遭到了许朗一顿严厉的批评。
许果和爸爸认错许郎觉得是许果不听话,带着豆豆在自家的墙壁上乱涂乱画,但是他却不知道其实那是女儿对于妈妈的一种深深的思念。不过当面对着爸爸的批评,许果还是乖乖听话,和爸爸认错了。
虽然许郎很爱果果,可果果感受不到爸爸的爱,眼里只有对爸爸的恐惧,必须乖乖听爸爸的话。
这哪里是教育孩子,完全是在摧毁孩子的心灵,慢慢孩子就会开始自卑。
教育家蒙特梭利说:一旦孩子内心有自卑感,孩子的生活就会充满冲突。而随之出现的胆怯、退缩等不良个性,则会与孩子形影不离。
深以为然,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会一直影响孩子。
02
在2019年最后两天,一位育儿大V发了一条长微博,说周末全家人计划去珠海长隆玩,并在出发前一晚,对三个孩子提出要求:出发前必须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否则就留在家里。
结果第二天,老大老三都完成了,但老二没有。
于是,这位大V不顾孩子的哭闹和哀求,强行将孩子一个人留在家,告诉她饿了就烧开水泡粉丝吃。
这位妈妈通过家里的监控,看到女儿一个人在家哭泣害怕,饿了吃没有泡熟的粉丝,困了就在沙发上睡觉。
晚上,孩子一个人在家害怕,打电话向妈妈求助,而大V没心软,则是提出如果完成双倍学习任务,就搭高铁回家接她。
面对博主的做法,有人说:“这不是教育!是毁灭”。并且这种引起网友的回忆“小时候最害怕爸爸妈妈说不要她了”。
《圆桌派》中,窦文涛说:“我让你哭你就得哭,我让你害怕你就得怕,我让你笑你就得笑。是父母们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对孩子的控制欲。”
太多的父母喜欢“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孩子的一切都要顺从自己,任何不乖巧都被视作对父母的挑战。
前段时间,改名后新一季《爸爸去哪儿》播出后,全网都在讨伐一个叫做杨烁的男人,他对儿子杨雨辰粗暴教育,引起了广大网友极度不适。
这位爸爸,阴晴不定,掌控欲强,对孩子过分严厉。孩子衣服没叠好,会引来一顿臭骂,下车下错了方向,必须回头重下一次,选房选不好,让孩子失去选择的方向。
网友们纷纷评价,杨烁的爱,太令人窒息了,就连他举起手来跟孩子击掌,都被包贝尔误认为是要打孩子。
其实因为太累走路姿势不正很正常,只是大人看不惯而已,想让他走好一点,大人从自己的角度考虑,对孩子的选择能力不满意,就会冷嘲热讽。
大概是因为时常收到爸爸的否定和批判,杨雨辰在节目中,眼神里充满了委屈和忧伤。甚至在饺子想爸爸时,杨雨辰说出了“我不想爸爸,我想妈妈”。
最后,杨雨辰终于在一次捡牛粪任务结束后,崩溃大哭,连续大喊“妈妈,妈妈,妈妈……”,让人十分心疼。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父母,喜欢吼孩子,让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
很多时候,父母就这样将孩子推得越来越远,而自己却浑然不知将孩子已伤害,成为孩子一生的痛苦回忆。
03
一位知乎网友说:
爸爸从小以来就很严厉,小的时候我甚至不敢面对他说一个不字。
如果我不听他的话就会挨打,即使我没有错,即使他误会了我,也从来不会道歉。
爸爸各方面要求严格,明明一直以来我的成绩还可以,为人也不错,但却总被批评。
因为他,我从小就把自己放得很低,导致现在不爱表现,自信不足。
因为他,我始终没办法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不想结婚生孩子,觉得人生很势力很孤独。
即使我表现的很开朗,但我知道,在内心深处,我没有表现的这么开心。
在这样一位严厉的父亲管教下,终是把孩子养成了一个无所适从、不自信,没有自我的人。
我们养孩子,一定不是为了让孩子成为这样的人,而孩子在成长路上最需要的是被父母看见。
李雪说,看见,是真正的爱。
1.“看见”孩子的感受
《窗边的小豆豆》的作者黑柳彻子(书中的主人公“小豆豆”),小时候刚去上学几天,就被学校老师说有问题,因为表现不好遭到退学。换做是别的家长,肯定会认为是孩子的问题,但她的妈妈并不这样认为,并且没有因此减少对她的爱。
而是选择与孩子站在同一战线上,不仅为孩子换学校的事情奔走,并且担心这件事对孩子造成影响,避免小豆豆因退学而产生自卑心理,童年就此蒙上阴影,妈妈选择暂时不告诉小豆豆她被退学的事情。
即使妈妈自己在替小豆豆的现状担忧,也没有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更没有因为孩子的表现不好,在孩子的身上发泄自己的情绪,甚至强行纠正孩子,让孩子做出改变。
而小豆豆也没有因为这件事而受到丝毫影响,十分开心地跟着妈妈,去了新的学校开启了新的学习和生活。
家长只有“看见”孩子的感受,才不会让孩子受伤。
2.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
《优势教养》一书中提到家长应该发散思维,发掘孩子的优势,从技能、能力、兴趣、特征和天赋多方面去考虑,而不只是狭隘地关注技能、兴趣优势,比如老是过多关注孩子学习成绩好不好,会不会绘画、弹琴、写作、算术等等。
父母在生活中,要懂得用辩证和一分为二的眼光去发掘孩子优秀的个性。很多行为,从一个角度看,是偏差行为,甚至挑战性行为,如果我们能够换一种视觉,从优势出发,我们就会看到不一样的效果。
比如,孩子上课老爱说话,不能保持安静,我们大多觉得孩子有毛病,但是换一个角度看,会认为是孩子喜欢表达。家长可以就这个特点,让孩子去参加主持人、演讲、辩论培训,让孩子喜欢表达的欲望得到释放的同时,还可以顺便培养孩子的核心优势。
所以,从优势出发的父母,能从帮助孩子成长的角度出发,用更长远的目光,采用更有建设性的方法,鼓励孩子运用优势发展自我。
3.透过行为看到孩子的需求
一个日本的7岁小男孩留着一头乌黑的长发,初看时,和女孩没有差别。
有一天,他突然说想要留长发。最初爸爸非常反对:被人家说成小姑娘,我还要跟人家解释其实这是一个男孩子。
了解到孩子决定背后的原因是想要把头发送给生病的人,之后爸爸认可了孩子的行为,并且给予孩子支持。
整整坚持了三年,小男孩剪下了一头长发,送给了因患癌症脱发的病人。
是父母给予他的这份支持,让他有自我的想法,面对非议仍能坚守内心。
看到孩子本身,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愿我们都能看见孩子本身,控制情绪,多给孩子一些关心和爱,不要让孩子成为只懂听话的“木偶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