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段时间在一档亲子真人秀节目中,知名演员杨烁因为对儿子近乎严苛的教育方式,也引发了大批网友的口诛笔伐,甚至被骂上了热搜。
杨烁在节目中的表现,让人窒息。就连上一季出了名凶孩子的陈小春,都忍不住感慨:“他好像太凶了吧......”“真的好像军训”
微博上流传的仅仅是10分钟的和儿子相处的片段,
一开始,几对父母带着孩子到达目的地,杨烁和他七岁的儿子杨雨辰也一同登场。在从车上走下来的时候,因为没有和他走同一个方向,杨烁就凶巴巴地命令孩子过去重新走一遍。
孩子第一次面对镜头,加上爸爸一开场就劈头盖脸的训示,有点手足无措。接下来,还是在通往村里的路上,杨烁嫌弃儿子的走路姿势有点内八,又忍不住了,对着儿子又是一顿狂吼。让孩子跑回去,脚尖向前再走一遍。这种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发的爸爸,网友们都早已忍不住站出来疯狂吐槽:
“最讨厌这样的爸爸,严厉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变态!”
“男孩子也不能这样吧,冷嘲热讽对待一个七岁的孩子......”
“孩子都要被他吓死了,什么爸爸?还一堆歪理!”
这是一个完全不知道尊重孩子表达权的爹,
没有安慰一个7岁孩子面对镜头害怕,没有安抚孩子到一个陌生环境的胆怯,反而不断地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
亚丁海拔4000多米,即使大人走路也很吃力,小小年纪既没因为路远闹情绪发脾气,也没中途哭泣要放弃,很难得也很乖巧。但是这些优点杨烁全都视而不见,因为在他眼里,他想要的儿子还不够好。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始终缺席的爸爸,一出现就是无尽的训斥、责骂,一味打击孩子来彰显自己父亲的权威,还嫌弃杨雨辰跟自己不亲?
前几日,博客育儿达人丛月月也引起了公众的愤怒,她声称要惩罚6岁的女儿小米。因为她没有完成家庭作业,从月月要让小米一个人呆在家里直到午夜。
对于这次的处罚,丛月月甚至沾沾自喜,她觉得“这次给小米的教训就是以身作则”。
她认为这次的处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为小米后来说“只有完成学习才可以玩”。
小米的大哥也觉得他妈妈“太狠了”,而对于妈妈的惩罚手段“留在家里”也表现出了恐惧。
所以,当小米“哭哭啼啼抱着我大腿请求我带上她”,从月月感觉到了自己的“计划有用”,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错误”后会受到“惩罚”
在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模式下,父母为了惩罚小孩的育儿方式,效果自然是“立竿见影”的。
不听话的孩子变得懂事聪明。
不愿吃饭的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一次吃三碗饭。
沉迷于电子产品的孩子们将远离他们的手机和电脑。
不听话的孩子变得懂事聪明。
一切似乎都回到了正轨,但父母的恐惧和仇恨有一天在黑暗中悄然生长,这些交织在一起的仇恨情绪将扼杀孩子对父母仅存的爱。
从杨烁的身上是权威的打压式教育。
对方看似尊重你的选择,以为是自己作了极大的牺牲,一旦这个选择带来的效果和自己预想存在偏差,他就会控制不住地生出种种怨怼的情绪,通过言语攻击等方式不停否认你、攻击你,迫使你依赖他的决议。
这样的育儿方式被称为是亲子关系中的“PUA式育儿”。
2
“PUA式育儿”是父母对付“不听话”孩子的利器。
PUA式育儿并不是一个专有名词,而是从PUA的某些含义衍生出来的。用来形容父母对子女进行「打击式教育」确是再恰当不过了。
PUA,全称(Pick-up Artist)源于美国,原来是指从简单的搭讪扩展到整个两性交往流程,发展为主要涉及:搭讪(初识)、吸引(互动)、建立联系,升级关系、直到发生亲密接触并确定两性关系。
但是随着在国内的演变成为诱使异性与之交往,通过对异性诱骗洗脑,欺骗异性感情,达到与异性发生性关系的目的。
PUA具有让对方受到自己意愿控制的行为,对方达不到某种程度,控制方就使用各种辱骂、恐吓等行为来刺激被控制方。
现实生活中,杨烁就是「打击式教育」的典型代表吧。
没有哪个家长愿意扮演这种角色,可不知不觉间,他们就习惯了恃强凌弱,对孩子施加「语言暴力」。
这样的攻击式教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并不难看到,演员宋丹丹就曾因为攻击式教育被网友诟病。在《憧憬的生活》里,她频频在众人眼前吐槽儿子巴图。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为大家做早餐的时候,她品评道:“我生了一个废物,你啥都不会,你看看人家。”
而在巴图主动想要帮助搭鸡窝时,她刻意贬低孩子能力:“你要是能把这鸡窝做起来,我以为你这孩子没有白养。”
做与不做都是批评,是与不是都是贬低。
巴图说:“妈妈的吐槽比烟雾还呛人。
比较、挖苦、讽刺、贬低,在中国式教育里,这样的亲子相处模式并不稀有。
事实上,这样的责怪本质上是一种情绪荼毒,孩子不会表达,也无法反抗,在所谓“爱的教育”的名义和捆绑之下,孩子们从一开始的伤心变得成麻木,甚至痛苦。这种荼毒就诡异地合理化了。
父母们都以为自己所谓的严厉,是在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的打击,才是我们童年最大的挫折和阴影。
有一份调查问卷,统计了「孩子最讨厌家长说的五句话」。
其中,有将近13万人选择了“你看别人家的孩子”这个选项,其次是“你真没用”。
多少人是听着这些话长大的?
多少人又因为不断被比较,至今摆脱不了自卑的性格?
多少人因为父母的否定产生自我怀疑,觉得自己配不上任何人的爱?
还有多少人,从小就是家长口中的笨孩子,长大了却又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下一代?
或许,看到这里,依然会有很多人振振有词地说,难道给孩子树立个榜样也有错吗?
当然没错。
但错的是跟孩子沟通的方法和态度,错的是我们对孩子持续不断的否定。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3
除了父母PUA式教育之外,近期莫名开始火热的佛系儿童也是反应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问题。
前不久,南京一个五年级学生尤逸轩的作文在网上火了,简单几句话,戳中了成年人默默崩溃的内心:
我叫尤逸轩,长大想当木匠,如果你有糖,我还是很想吃的。
也许我并不需要考哈佛北大,只要快乐就好。
人家还没绽放才华呢,就被选为“没用的人”。
并不是每个人都不能呆在角落里,角落里的花朵一样芬芳,我就是那个藏在角落里的人。
如此透彻的领悟,看得网友连声点赞。
没想到还不是个例,不久前,在微博上有一个小学生写作业的视频上了热搜。
小男孩一边写作业嘴里一边念叨:“写错了不怕的,被老师骂也不怕的,时间总会过去的。”
“佛系”孩子无所谓的态度,也反映出了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因为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或者别人的要求,即使心里是认可和接受某件事,但行为上还是会采取拒绝,用冷漠、忽视,甚至是逃避的态度来应对。
他们拿“无所谓”来当面具,扮演一种“边缘人”,给人一种事不关己的感觉,其实只是为了不让别人看出自己那种自卑的心理。
之前有个新闻,一个爸爸因为孩子考了7分,点烟花庆祝。
不少网友说,要是我爸,可能烟花直接扔进裤子里。
这种略带噱头的新闻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还不是因为每个人长大都特别不容易。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渴望向上的,都希望自己可以是优秀的,但是有的孩子找不到正确的方法,家长此时就需要成为孩子优秀的助力,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
美国教育学家肯·罗宾逊曾经在TED做过一场演讲《如何逃出教育的死亡谷》,其中说到一个观点:这个世界上,每个孩子都是千差万别的,我们却生怕任何一个人掉队。
孩子的成长自有规律,父母却总是担心来不及。
父母越着急,孩子越无力。
4
其实杨烁对儿子是爱的,许多做法的出发点也是好的,比如希望孩子养成雷厉风行(催促孩子快一点)、自觉自律、不给他人添麻烦的习惯,希望孩子有好的形体和精气神(纠正孩子内八)。
杨烁可以对儿子说:“没事,我们是男子汉,这点路不算什么。”这句话表达的是接纳、鼓励,去冲淡孩子的沮丧,并告诉孩子,既然选择了,我们就接受吧。
从月月把6岁的女儿留在家里过夜,就是把未成年人置于危险境地,即使有远程监控,也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安全。
一旦发生意外,可能会使孩子产生恐惧感,感受不到父母的爱,给孩子留下童年的阴影。
懂得用正确方式跟孩子沟通,多鼓励孩子,可以增加他们对这个世界、对学习的兴趣;打击式教育则更容易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一生无法磨灭的阴影。
孩子不是你的未来期望,他是他自己一个独立的个体。
打击式教育的本质根本不是爱,而是自私,是对孩子的不尊重。
鲁迅先生曾在文章《我们怎样做父亲》中说过:
“中国觉醒的人,为想随顺长者解放幼者,
便须一面清结旧账,一面开辟新路。
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
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为人父母,只要每天多爱孩子一点,对他们多一点耐心,让他们慢慢长大。
他们自然会成长为你想要的最好的模样。
网友评论